不知道:崇祯求捐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突破首都,崇祯皇帝无法忍受亡国之君的骂名,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金钱的问题。人们像敲骨吸髓一样剥削,前线士兵仍然拿不到工资。起义不断,军队一片散沙,崇祯孤掌难鸣,明朝死亡决定。
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做出了最后的尝试,那就是呼吁大臣们捐款。崇祯是一位面子很好的皇帝。他以勤奋和勤奋为生。然而,在绝望的情况下,他只能拉下身体,恳求大臣们捐款,以解决他的迫切需要。理论上,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应该动员所有资源拯救国家。例如,他直接命令官员财产充当军费,而崇祯则低声筹集资金。为什么?
[img]611828[/img]
@ 崇祯的性格,一直是首鼠两端: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崇祯没有下令抄袭家庭没收财产,而是妥协了。最低效的方法之一是筹款。筹款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溪宗朱由宗校同父异母的弟弟。多亏了他的老爹,崇祯的童年非常糟糕。万历皇帝不喜欢朱常洛。朱常洛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宫女。这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让王恭妃怀上了孩子,生下了王子朱常洛。
接下来是浩浩荡荡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为王子,而是想立郑贵妃出生的朱常迅为王子。当然,大臣们不同意。皇帝、郑贵妃和大臣们不停地战斗。万历根本没有朝廷,也没有看奏章。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立为王子,随后朝廷仍动荡不安。万历三十九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出生。鉴于父亲朱常洛的地位经常不稳定,郑贵妃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朱由检不会得到很好的待遇。
自诞生以来,崇祯皇帝朱由检一直处于一个负面环境中。明宫的袭击、红丸和移民案笼罩在未知的阴谋之下,发生在崇祯身边。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崇祯既自卑又自负,既可疑又焦虑。他想复兴大明,但他缺乏信心。他想聘请人才,不接受建议。
[img]611829[/img]
面对重大决策,崇祯总会犹豫不决。17年正月,崇祯大臣李明瑞劝崇祯皇帝最好迁都南京。崇祯道:
“汝意和我合,但外面的诸臣不从,怎么办?”
这意味着我也想南迁,但外面的大臣们不同意。我该怎么办?
李明瑞继续说:
“命运微密,当圣心内断时,不要担心吃肚脐。”
也就是说,现在要做出决定,时局紧急,不能再犹豫了。
崇祯一直犹豫不决。显然,他没有朱元璋的坚定和果断。犹豫之间,机会不复存在。李自成入城后,不得不自杀。
崇祯十年来,皇太极再次出兵南下,崇祯命令卢象升总督军务,保卫京师。是时候,崇祯故意和谈,卢象升坚持抗日战争,犹豫不决地再次发生。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在巨鹿被清军包围了好几次,宦官高起潜手握重兵却不来救援。卢象升死于战争,帝国埋葬了一名将军。由于崇祯皇帝的和谈愿望和对圣意的猜测,太监只能依靠皇帝。当然,最后的和谈还没有实现。
[img]611830[/img]
@ 明朝官员和皇帝已经离心离德:
在最后一分钟,崇祯没有钱,国库也没有钱,他不能支付工资。此时,他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筹集军费。崇祯又陷入了纠缠之中。他既不想冒犯士大夫,也不想维护皇帝的尊严。最后,他选择了妥协的方式,这也是最不可靠的筹款方式。
在这个时候,医生们已经放弃了什么原则和尊严,毕竟,世界是他的老朱家族,他们只是在工作。明朝灭亡后,他只是换了老板。只要他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所以大臣们哭得很穷,戏剧,不公正,闹剧后只筹集了22万元,然后崇祯绝望了。
明朝不同于宋朝。北宋最接近君臣共治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大臣不仅是农民工,也是世界的治理者。北宋结束时,几乎没有士大夫被杀,文臣的地位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应该是士大夫的职责和使命。
虽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好人,但宋代文臣对朝廷的忠诚度高于大明。另一方面,崇祯对文臣和武将的信任度很低。仅内阁首辅就换了44人,这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img]611831[/img]
自朱元璋以来,明朝皇帝并没有把大臣当作盟友,而是把大臣当作敌人或工薪阶层。明初四大案件中,空印案、胡卫庸案、蓝玉案、郭桓案涉及10多万人被杀。仅此一项就足以冒犯所有官员。官员们贪污,但这样做的后果也使官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张。许多官员只关心他的权力,没有家庭和国家的感情。
袁崇焕被俘后,祖大寿率兵逃跑,再也不敢进京。辽东没有人可用。袁崇焕的风格是不正常的,但他不会被凌迟处死。他不考虑袁崇焕的个人和辽东的将军。袁崇焕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即使他犯了错误,他也不应该这样结束。最后,辽东士兵的心寒了,没有人愿意为朝廷工作。
孙传庭是明末最后一张王牌,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伟大的战功,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沙场,结果如下:
帝疑,故不给死者
崇祯皇帝不是缅怀英雄,而是担心孙传庭死后不会死,死后连封号都不给。
捐款的时候,大臣们当然不买崇祯的账。有的砸锅卖铁,有的在家贴“这房卖”,有的只捐几百两,让崇祯“感觉怎么样?”。如果是君臣一心一意,崇祯可能早就南迁了,或者干脆和皇太极和谈,结局应该会好很多。
[img]611832[/img]
@ 若贸然抄家,只会将官员逼反,使他们卷钱逃离李自成阵营:
在崇祯第一只老鼠两端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担心权贵会成为叛徒,可能会给李自成带路。如果朱元璋直接抄家,就没有别的考虑了,崇祯想的太多了。
崇祯号召捐款时,内阁首辅魏藻德推脱没钱,只捐了520元。李自成的士兵在城下。崇祯问魏藻德怎么样。只要你开口,你就会立即下令。魏藻德躺在地上,撅着屁股,一言不发。李自成突破首都,抓住魏藻德问道:
“你为什么不和皇帝一起死?”
魏藻德回答:魏藻德回答:
“方求效用,那敢死?”
这意味着我要为新朝廷效力。我怎么敢死?
虽然李自成是贼头,但也看不上这样的叛徒,在酷刑下,魏藻德交出了大量的金银,最后死在监狱里。
内阁首都和辅助资本是这样的。下面的官员可以想象,如果崇祯强迫他们复制他们的家庭,这些人必须直接投敌。在崇祯面前哭穷的官员在李自成的胁迫下交出了巨额财产。李自成在京城发现了7000万两银子,其中大部分官员都成了刀下的亡灵。我不知道这是崇祯的悲伤还是官员的悲伤!
[img]611833[/img]
后来有传言说崇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里藏着3000多万两银子。事实上,李自成故意抹黑他,把所有搜索官员的银子都算在他头上。
真实情况是,他真的没钱...
崇祯为什么要拉下身段向大臣捐钱?而不是直接抄家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