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邓国和楚国,
楚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辽阔的诸侯国。当然,楚国的疆域不是周王室的封赏,而是靠楚国许多君主的努力,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小国获得的。其中,本文所说的邓国,是楚国消灭的诸侯国。邓国(前1264-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左右)。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叔为邓侯,建立了邓国。因此,他位于河南省邓州市(湖北省襄阳市也有说法)。
[img]609890[/img]
进入西周后,邓国被周王室称为侯爵,明显高于楚国。此外,邓国曾与楚国结婚,但这仍未能阻止邓国被楚国摧毁。从地理上讲,邓国无疑是楚国向中原扩张的障碍之一,这也是楚国必须吞并邓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在周朝时期,邓国是周朝南方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后邓国迁居南阳新野。在爵位上,邓国是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爵,国土纵横数百里或数百里是应有的规模。相应地,楚国在被封之初就是一个子爵诸侯国,明显低于侯爵的邓国。也就是说,邓国可以和齐国、鲁国、晋国、燕国等诸侯国平起平坐。
[img]609891[/img]
然而,进入春秋时期后,邓国的领土被周边诸侯国侵蚀,即头衔水平,不能改变邓国衰落甚至灭亡的趋势。为此,在春秋初期,邓侯武与诸侯结婚,分别嫁给了郑庄王和楚武王,促使邓国与楚国和郑国结婚。
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婚姻是很常见的,如齐鲁、晋秦、秦楚。虽然婚姻可以巩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但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婚姻形成的关系也相对脆弱。
[img]609892[/img]
《左传》桓公公元前70年)载道:“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为好,楚道朔和巴克雇佣邓,邓南使九年(杀道朔和巴行人,……”春秋初期,邓得罪楚,后者派人质问邓,邓不接受指责,于是楚派兵与邓作战,打败了邓。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这是《左传》记载的历史事实,也是楚邓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对邓国而言,尽管爵位较高,与楚国仍有联姻关系,但仍无法改变楚国进攻的结果。
三
公元前688年,楚武王去世后,即位的楚文王举兵北上征伐申国(故址今河南南阳)。楚、沈之间有邓国,楚伐申,必须假设邓。当时,邓国君主邓祁侯是楚文王的叔叔。面对准备借道的楚军,邓祁侯不仅没有拒绝,还为楚文王设宴。对此,邓国有识之士建议邓祁侯趁机除掉楚文王,不要让他借道进攻申国,楚国消灭申国后,下一步就是进攻邓国。
[img]609893[/img]
换句话说,申国和邓国之间存在着唇亡牙寒的关系,需要唇齿相依。然而,不幸的是,邓祁侯仍然坚持接待楚文王。不久之后,楚文王继续北上,摧毁了沈国,为北进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邓国幸存下来,但他已经摇摇欲坠,也就是说,他完全失去了主动权。
四
@ 楚文王在公元前687年立即派军进攻邓国,即楚国消灭申国后的第二年。楚国在这场战争中成功重创邓国。不久之后,楚军卷土重来,邓国在公元前687年被彻底消灭。楚国消灭邓国后,楚公子被封为邓陵,后称邓城。今天,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郊区西北部,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综上所述,楚国在消灭邓国、申国后,彻底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大门。此后,楚国积极与齐国、秦国、宋国、晋国等大国争霸中原。楚国在消灭邓国和申国之前,很难将势力扩大到中原。
[img]609894[/img]
@ 就邓国而言,被楚国消灭后,后人以“邓”为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总结道:“邓,曼姓,殷侯国也。春秋时节,邓侯武离开朝鲁,后来被楚文王摧毁,后人以国为氏。”现在,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其中江西、湖南和河南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四川、广东、福建和江苏。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南方诸侯国中高于楚国的诸侯国 最后被楚国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