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08135[/img]
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的思想家,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2500多年。他在古代被誉为“天纵之圣”和“天之木铎”。他被后世统治者视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到目前为止,孔子的精神始终屹立于文化的巅峰,世界各地都有寺庙或祠堂来纪念孔子。
然而,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各种现有的孔子雕像,无论面部和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势出奇地一致?他的老人把手放在手掌上,手掌朝内,左手在外面,右手在里面,身体微微向前倾。几乎所有的雕像都是这样的姿势,那么它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
[img]608136[/img]
事实上,这个手势有多层含义,但主要有两种。首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这个国家旅行了14年,专注于游说和教育。根据他的言行和意识形态内容编写的《论语》也成为后代学生不可或缺的典范。@ 这一手势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终身贡献。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如上所示,可以发现“线”部分非常引人注目。
线条是形成线条的基本符号,表示阴阳交织,意味着天地万物变化无穷的规律。双手合十,十指交叉,也可视为“交五”,意味着五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以求天地万物和谐。教师的职责是探索自然的规律,传授给世人,上施下效果。
[img]608137[/img]
“教学”的另一部分是“学习”。甲骨文中有一个人用木杖指着天空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孔子雕像的腋窝下还有一根木杖。换句话说,“易”与“”的结合构成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孔子雕像的姿态。
第二层含义:克己复礼,即提升品行,达到“西周之礼”的高度。《论语》载:“颜渊问仁。儿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天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为己,人为自己?”孔子早年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认为人们必须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貌,并称这种行为为为“仁”。
[img]608138[/img]
双手交叉在胸前是当时“礼物”的具体化:身体微微鞠躬,双手交叉在全身前,表现出虔诚、尊重和谦逊。说白了就是见面时互相鞠躬的高级动作。同时,这个动作也用在课堂上,也就是说,当学生问老师问题时,他们需要这个礼物。孔子曾经问老子礼物,证明他也有不懂的问题,这意味着学习是无穷无尽的。既然孔子可以不羞于提问,我们应该更敏感,更好学,更多地提问。
据说参观孔庙也有这样的礼仪:双手合十,男人左手在上面,女人右手在上面。首先,把它放在大腿的高度,然后从下往上慢慢移到胸部,然后从胸部向前推。如果你想跪下来拜礼,继续跪下,然后把手掌朝下,把额头敲在手背上。
[img]608139[/img]
事实上,孔子雕像不仅有成千上万的细节,我不知道你是否还发现,无论是肖像还是雕像,几乎都把他塑造成了一颗“大龅牙”。笑而不露被认为是端庄得体的,那么孔子作为圣人,为什么要露出两颗大门牙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笑话和慷慨,而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所必需的。这种牙齿被称为“平行的牙齿”,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整洁的龅牙。自古以来,平行的牙齿就被认为是圣人的形象,通常只有皇帝才能具备,而孔子平行的牙齿说,它的外表反映了他圣人的本质。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知识无处不在,一座孔子雕像蕴藏着成千上万的东西。不得不说,第一个塑造孔子雕像的人是大师。只有了解孔子的这种姿势,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孔子,了解他为世界所做的一切。
揭开孔子雕像之谜 为什么孔子雕像的姿势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