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
许多人看完《三国演义》后,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蜀汉和曹魏的实力是一样的。从领土面积来看,魏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即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而蜀汉呢?蜀汉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统称西南。
[img]607885[/img]
三国地图
然后从人口的角度来看,蜀国有28万户和94万户;魏国有66万户和443万户。魏国是蜀国人口的四倍,军队数量相差4倍以上。如果与综合国力相比,差异相当大。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引用了吴国人张燕的《默记》。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比较几乎是9:1。想想曹魏当时占领了中国最富有的关中平原,以及洛阳、叶城等地区。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肥沃的土地意味着GDP。
为什么魏国不攻打蜀国?
魏国之不能吞并蜀汉,这是蜀道的天然屏障。如果我们熟悉历史,我们知道历史上许多皇帝或军阀会来这里避难,也就是说,利用这里的自然危险。例如,在安史的混乱中,唐玄宗来避难;在国民政府时期,整个南京几乎都搬到了重庆,被视为抗日战争的后方。
[img]607886[/img]
蜀道
对于想攻击蜀国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蜀国也是如此。每次伐魏,都要担心后备供应。比如我们熟悉的斩马骺,就失去了街亭作为运粮要道。估计小时候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好奇。失去街亭不能绕道吗?陆逊曾经把刘备的军队比作一条长蛇,蜿蜒在群山中,从头到尾都很难呼应。可见蜀道真的只有一条。
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差距如此之大,行军如此艰难。诸葛亮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伐?
[img]607887[/img]
欧洲骑士团
有一种说法是,蜀国是一个类似于欧洲骑士团的国家,依靠战争来确保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一旦弱蜀国放弃军事进攻,魏国就会发展成进攻,就像我们的足球场一样,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这种类型的典型国家是蒙古帝国。在没有对外战争的情况下,放牧使他们生活得非常分散。只有当他们抢劫中原民族时,他们才会团结成一支军队。
蜀国不是游牧的蒙古人,他们需要夺取政权,而不是抢劫。另外,我们有没有想过战争是容易防守还是进攻?当时诸葛亮粮草运输成本极高,能运到前线的不到1/8,也就是说80%以上要在路上消费。这也是古代战争陆地运输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到杨迪皇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大运河,实际上是为了节省更多的运输成本,方便从杭州运输到北京,然后攻击高句丽。
[img]607888[/img]
大运河
可以看出,如果采取主动进攻,战争成本要高得多,面对运输成本高的道路蜀道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呢?
北伐诸葛亮的真实目的
在蜀汉,刘备是一个外国政权。起初,刘章想用刘备的手与张鲁作战。结果,刘备不仅没有帮助攻击张鲁,还占领了喜鹊巢,直接赢得了刘章,然后将刘章囚禁到荆州。这件事很不地道,所以当时贵族们很不满意,尤其是蜀国的这些宗族。刘备宣称宗族不打宗族,但后来这一行动使刘备几乎失去了声誉。
[img]607889[/img]
剧照 刘璋
之后,刘备的旗帜是“中兴汉朝”,也就是说,我们做出这些小小的牺牲是为了恢复汉朝。此时,如果蜀国处于一个角落,无所作为地过着安全稳定的生活,等待魏国的入侵,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与那些抢劫领土的军阀有什么区别?
一旦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些内部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蜀国的大臣们很容易内斗。如果有刘备或诸葛亮,他们仍然可以保持冷静。当诸葛亮离开时,整个蜀国变成了一片散落的沙子,很快就从内部崩溃了。
[img]607890[/img]
宫殿高台
预纬之学当时在蜀国很流行,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预言,类似于今天的算命。比如阆中人周舒,他用《春秋纬》中的“代汉人,当涂高”来预测,宫殿高台取代了汉朝,那么宫殿高台在哪里,宫门的台观,也就是“魏”字。就连当时蜀国的大儒乔周也开玩笑说:“先主忌备,其训具也是,后主忌禅,其训授也是,如刘已有,当授也是。“也就是说,你看刘备名字里有个“备”字,刘禅有个“禅”字,合起来就是准备禅让,这刘家似乎要结束了,要传给别人啊!可见这批知识分子有多不喜欢刘备。
[img]607891[/img]
剧照 刘禅 诸葛亮
平息内部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对外战争。在我们当前的政治格局中,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它都被称为“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矛盾”。诸葛亮标榜蜀汉的正统性。所有的外国战争都是为了攻击汉贼。战争不仅可以使整个国家处于战备状态,还可以使用非常规的手段行使权力。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正在经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耗尽了所有的刺激政策。当日本无助时,它碰巧击中了枪口,所以罗斯福总统迅速将国家调整到战备状态,并迅速解决了国内矛盾。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会成为希特勒吗?
[img]607892[/img]
魏延进攻路线图
魏延在《三国志·魏延传》中看到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
“今假延精兵5000,负粮500,直接从褒中出来,沿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但10天就能到达长安。(夏侯)如果你听说它快要死了,你必须乘船逃跑。长安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豪宅和散民谷足周食。与东方相聚还有20天左右,公从斜谷就足够了。这样,咸阳以西就可以一举定下来了。”
然而,诸葛亮否认了这个计划。魏燕认为诸葛亮太胆小了。后来,许多人也在讨论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包括《三国志》中的陈寿,他也认为诸葛亮太谨慎了。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北伐的政治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促进蜀汉的正统性。即使这次袭击成功了,也不符合正统国王的进程。
[img]607893[/img]
这个过程是从周李演变而来的,成为当时大家墨守成规的规则。欧阳修的诗里说“自古以来,王者师有征而无战”,政权正统的军事力量一定是“征伐”,而不是做这种偷袭。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过去的军队不整齐,敲锣打鼓,那就叫侵略。这个时候,如果过去偷袭,那就叫军阀的恶狗。
[img]607894[/img]
在文章的最后,我澄清了蜀国。事实上,刘备的政权一直自称是汉,后来被称为蜀汉,陈寿是魏书、《蜀书》、在《吴书》中,他认为曹魏是政权的正统。蜀不能称之为汉。曹魏是从汉献帝的禅宗中让来的,所以后人称之为蜀汉。由此可见,刘备的政权一直希望延续汉朝的正统。中兴汉朝是蜀汉建国的基础,也是诸葛亮即使弹尽粮食也要北伐的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要死敲魏国? 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