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唐代长安和洛阳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唐朝首次迁都洛阳,武周“灭”唐
武则天登基做皇帝,改变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引起朝廷的太大动荡,而且武周只存在一辈子。按照朝代计算,武则天是开国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周朝。但许多历史学家不承认武则天周为了一个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武则天最终传给了李贤,没有传给武氏族人。武则天为李唐守国,但她姓武不姓李,不能用唐国号必须自己建立周···退位后,武则天传给儿子李显,李显登基后又将周改为唐,武则天死后,李显才正式宣布迁都回长安。如果一定是迁都,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把京都迁回长安。如果一定是迁都,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把京都迁回长安。因此,唐朝的一个小插曲结束了,武周王朝灭亡了。
[img]604443[/img]
长安城
[img]604444[/img]
洛阳城
第二次迁都是在唐末,后梁灭唐
公元904年,在位皇帝是唐昭宗李烨(867~904)。当时唐政府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文控制。为了篡权,朱文先杀了宫中所有的宦官,然后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然后镇压了当地的藩镇,最后在天佑元年(904年)
)立唐昭宗第九子李珍为皇帝杀害了唐昭宗。仅仅三年后,李珍就被废除了,第二年就被杀了。享年17岁,唐朝灭亡。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两次迁都都灭亡了,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地理位置更好的洛阳不适合唐朝作为国都?
[img]604445[/img]
关中平原
经济因素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平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齐全,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农业灌溉网络。虽然经过战略,但长安的基础设备并没有被破坏,相对容易恢复。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八条河流流经长安,即泾、枫、涝、长安、浐灞八水绕长安,在没有自来水厂的古代,水源是生存的首要考虑因素。优越的自然条件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自周朝、秦朝建都以来,历经汉朝、南北朝、隋朝多年的建都史。
[img]604446[/img]
另一方面,洛阳虽然位于伊洛盆地,包括伊洛盆地和洛河,但总体规模太小,只有几百英里。它不能容纳太多的人口,也没有强大的物质资源。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即使在战争之后,人口也不会减少到20万或30万。虽然唐朝建设了东都洛阳,但其改善程度远低于长安。
从自身情况来看,长安在安史之乱破坏后,恢复速度远快于洛阳。
外部供给
隋末,长安城本身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当地贵族和普通人的需要。唐初,一方面,由于关中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关中平原粮食供应短缺,但粮食运输成本过高。因此,唐玄宗利用裴耀清、魏健等改革水运,对安史混乱后的长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往关中的江淮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洛阳为转运中心,洛阳的经济地位也不像过去那么重要。相反,由于江淮材料的大量到达,关中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唐代宗广德两年来,刘燕再次对水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变化自然会对长安的长期定都发挥决定性作用。
地理因素
冷兵器时代,考虑地理形势的因素,主要考虑都城的安全问题。长安的危险和易守难攻。
反观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食物,双河,伊洛。此外,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朝廷直接管理的全国26座关口中,长安周围有12座,但洛阳周围没有一座。文献记载是一般非朝廷直接管理的关口。洛阳只有长水县的高门关,地理位置远不如长安危险。
[img]604447[/img]
战略位置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势力大幅下降,西部少数民族混乱,东部有藩镇分离势力的威胁。选择地理位置更安全、自然屏障更优越的地方作为首都更有利。
贵族支持
隋唐时期以长安为都城,虽然是两代新猷,但却是西魏和北周的旧成就。史念海先生的话说明了西魏、北周至隋唐以来长安作为首都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建立在以关陇集团为主体的封建贵族统治之上的。李渊在太原出兵,想回长安,就是争取关陇集团的支持和用户,建立唐朝。
可以说,李唐建都长安最直接的原因是西魏、北周以来关陇集团长期奉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安史之乱后,唐朝依靠郭子仪等人平定战争。唐肃宗曾告诉郭子仪虽然我的家国是汝造的,但实际上是汝造的,为了恢复微弱的统治力量,唐朝不可能摆脱关陇贵族的支持。
民族关系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少数民族又开始作乱。东连华北平原,南连成都平原,是连接中原的枢纽,能有效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史料记载:唐代宗时期,回族、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多次攻入长安,最多占长安一个多月。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朝廷不得不重视关中优越的地理位置。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便利的中原地区在防御少数民族军事进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相对较弱。
军事防御
唐初,中央政府的军事防御重点是西北地区,其次是辽东地区。安史之乱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应在东北地区防卫辽东少数民族的地方节度使叛乱发动,朝廷不得不动员防御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向东进军平定叛乱。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有利于自我保护。
[img]604448[/img]
交通条件
自秦朝修建道路以来,各朝都非常重视以长安为中心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到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交通布局更加完善。安史之乱后,朝廷的军事防御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交通布局设置的。
残破程度
郭子仪曾描述过战后洛阳丈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殿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柠檬,中间有一千户不满...东至郑、汴,达徐方,北自秦怀,经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可以说,安史之乱对洛阳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人们的房屋被严重破坏,宫城也被严重破坏,甚至没有官员居住的地方。
[img]604449[/img]
长安大明宫
另一方面,在安史之乱之后,虽然长安城也受到了破坏,但都城的基本规模仍然存在,宫殿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也没有受到伤害。即使在唐朝末年,朱文威胁唐昭宗迁都洛阳时,他也要求长安居民根据自己的国籍迁居,从渭浮河上彻底建造房屋和树木。可见安史之乱对洛阳的破坏程度有多大。
洛阳周边虽然水脉丰富,土地平坦,但远不如长安适合唐朝这个民族融合战争的王朝,这也是两次迁都灭亡的原因。
与洛阳相比,唐代的长安 哪个地方更适合做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