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日复一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古代祖先战天斗地。这些与天地搏斗的传说可以找到历史资料和文物依据,如《山海经》、《淮南子》,甚至《尚书》、《史记》、《美洲发现的羊皮卷,都可以作为证据:夸父日夜值班,其实是两个被轩辕黄帝打败的部落,一个去了阿拉斯加,一个去了密西西比河。
除了神话色彩,我们会发现《山海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夸父带领部落,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导航,一路饥饿、渴饮向北迁徙。在路上,夸父死于饥渴。他的部落继续向北迁移,在黑龙江下游留下岩画来标记行进路线,然后一路标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最后到达阿拉斯加。
[img]598005[/img]
在今天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易洛魁人手中,还有两个羊皮卷,分别叫《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见1991年国家地理180卷)。通过考证,我们了解到,被轩辕黄帝击败的蚩尤部落与负责监督的黄帝士兵一起迁移到密西西比河流域。
《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应称为《轩辕礼天图》。“酋长”是一个荒野的地方。轩辕有熊是我们人文的初祖,是无上帝的君主。我们怎么能称之为“酋长”?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称“蚩尤风后扶桑值夜图”为“蚩尤值夜图”。
[img]598006[/img]
关于夸父和蚩尤的古典记载
很多人一提到夸父和蚩尤,就会想到《山海经》。事实上,除了山海经,许多经典都记录了这两个部落的事迹。
《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夸父日复一日,更像是一位首领带领部落在遇到旱灾时寻找水源:“夸父不量力,想追日影,在角谷之际。渴得喝,去喝河,渭。河渭不足,就去北方喝大泽。直到那时,道渴死了。”
按照现在的理解,并不是夸父喝了黄河(古称之河,特指黄河)和渭水,而是旱灾太严重,河渭流域不适合农耕。夸父部落不得不继续往东北走。
[img]598007[/img]
根据《山海经》记载和民间传说,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夸父部落要大迁徙,因为他在炎黄之战中站错了队——帮助炎帝打黄帝,炎帝部落被黄帝打败后选择融合,夸父拒绝屈服,离开故土到贫瘠的边荒,遇到旱灾难以生存,被迫再次迁徙。
夸父的传说一般属于炎帝之后,并说夸父部族是炎帝苗族。古典书籍中关于蚩尤的记载相当多,《尚书》、《史记》、《吕氏春秋》、《庄子》中都有蚩尤的影子:“黄帝命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为了止雨,黄帝乃下天女说‘娲’。雨停了,然后杀了蚩尤。蚩尤没有后,天下复杂,黄帝随后画了蚩尤的形象,威望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都被淘汰。”
这与夸父日复一日的传说相匹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打败蚩尤夸父部落的不是皇帝,而是旱灾。所谓“玉”,即“旱”,《诗经》记载:“旱是虐待,如焚烧。”
[img]598008[/img]
可以证明考古发掘和现有文物的夸父蚩尤部落迁徙
炎帝部落以太阳为图腾。当我们看到阿拉斯加土著人的文化遗迹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日出扶桑”和“日中金乌”的形象。因此,一些专家推断,这是对父亲部落带来和继承的图腾崇拜。
一些专家解释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现的羊皮卷。
《轩辕礼天图》画的是一个亚洲中年男子的手臂,手臂中间有一只乌龟,乌龟有13件背甲,象征着中原传说的13天,周围有28颗星星,自然是28个晚上。
轩辕黄帝为什么要捧天鳄龟?读者一定还记得女娲补天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竹书记年》、《淮南子》、《史记》、《论衡》中。更容易理解的是这句话:“共工与朱旭争天不胜,愤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断,维持。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鳌”是龙子之一:“龙生九子,鳌占头(由此独占鳌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我们可以理解,轩辕黄帝手里拿的不是天鳄龟,而是龙子鳌。
[img]598009[/img]
《蚩尤值夜图》更容易理解。蚩尤和风之后,历史资料中有很多记载。不用说,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对这张照片的解释:中间的峨冠巨人是蚩尤。他的左右手臂高举下垂,正好是“太极逆反周流共和曲线”。
引号里的名字是专家说的,作者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请精通太极八卦的读者指教。
结合古代传说和历史经典、现有文物、悬崖石刻和羊皮卷,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现美国不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或莱夫·埃里克松,而是轩辕黄帝后迁徙的夸父部落和蚩尤部落,但我们的古代祖先不注重征服和融合,这留下了与家乡经典相互确认的历史遗迹。
[img]598010[/img]
结论:融合的意义远大于征服,但往往被历史遗忘
虽然在美国发现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但很少有专家学者声明它是中国人发现的美国大陆,这与文化遗产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融合的意义远远大于征服,但在丛林法则下,融合的善意往往被历史遗忘。
1996年,中国专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文明展”上发现了一块据说是土著人佩戴的玉器。然而,专家们一眼就认出这是中国古代的“玉贵”,并毫不费力地读出了被认为是“奇怪象征”的甲骨文:“统治者和领导人为王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是将甲骨文中简洁全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如果按照古人的写作习惯,应该是“后(古称王、诸侯为后,如后羿、后姬、风后)、臣肇基”。
[img]598011[/img]
古典书籍和出土文物就像一只穿越时空的鸟,俯瞰和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曲折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和痕迹。
我们今天所说的两个部落的迁徙,就像智人从非洲传播到欧洲和亚洲一样,是一个整合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经常被遗忘,但我们不得不说:整合的意义远远大于征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尊重郑和为和平使者,称哥伦布、达·伽马为殖民者和强盗。
古代被黄帝打败的两个部落,后来去了哪里?现有文物证明,蚩尤不仅仅是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