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康熙亲政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667年,14岁的康熙皇帝宣布亲政,正式掌权。
“当家才知道柴米贵。”康熙皇帝亲政后,日理万机,才知道统治者的难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听政以来,把三藩、河务、水运作为三大事件,熬夜读书,曾书悬在宫中柱上。”康熙皇帝认为,亲政后有三件大事要做,一件是三藩,一件是河务,一件是水运。
[img]598457[/img]
1681年,“三藩之乱”结束,标志着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琏自杀。18岁时,康熙皇帝完成了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平静三藩。
下一步是办理河务和水运。
什么是河务?就是治理长江、黄河、淮河等。
什么是水运?就是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的首都。
[img]598458[/img]
河务很重要。
在中国古代,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不断发生洪水,给周边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在古代,它是一个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人们依靠天空吃饭。一旦发生洪水和干旱,人们就没有办法生活,要么成为小偷,伤害农村;要么冒险,叛乱。这些都将对国家统治构成巨大威胁。
“治国如治水,治国者必先治水。”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清初统治者刚入关时,对水患的影响一无所知,没有治水经验,在水利方面无所作为,导致水患频繁。
[img]598459[/img]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最重要的几年里,一直关心河务工作。
为此,康熙皇帝于1677年将金辅从安徽巡抚任提升为河道总督。金辅担任河道总督后,将黄河、淮河、运河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防洪、减灾、通航、水运等事项,先后修建了导黄入海工程、清口工程、高家堰工程、清水潭工程、归仁堤工程、皂河工程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年后,于成龙、张鹏河等名臣在继任河道总督时,也大致遵循了金辅的办法。
水运很重要。
水运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时期。朝廷挖掘运河,将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即水运。此后,隋、唐、宋、元、宋、明、清都延续了这一思路。
[img]598460[/img]
水运对清代尤为重要。
清朝在北京建造了首都。清朝时期,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但北方的粮食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提供如此多的人口。只有通过水运,粮食才能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等地运到首都。毫不夸张地说,水运与首都的米袋有关;如果水运不好,首都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
基于河流和水运的重要性,康熙皇帝应亲自访问南方,了解河流和水运的工作。因此,康熙皇帝分别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进行了6次南巡,持续了23年。
[img]598461[/img]
1684年第一次南巡时,康熙皇帝在山东与金辅讨论了治河方略,在桃园慰问了纤夫,在高邮弃舟上岸询问了受灾人民的痛苦,并在江宁命令大臣伊桑阿和萨穆哈视察了海口
有趣的是,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南巡时提出了治水的观点,遭到了金辅的反对。康熙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金辅的官职。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对治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金辅的治水方法更有效,得到了普通人的支持,于是改变了观念,重新任命金辅为河道总督。
康熙皇帝还对水运工作进行了检查。
清代水运总督是一个油水重的肥缺,责任重大,必须由皇帝信任的大臣担任。康熙皇帝于1687年任命慕天燕为水运总督。慕天燕曾向朝廷报告说:“京口到瓜州,水船往来,风浪最危险。请放民间渡船,官方设置十艘船,引导护卫。”
[img]598462[/img]
朝廷部议后,慕天颜的建议没有得到批准,但康熙皇帝在南巡后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说:“我南巡京口,瓜州人来往往,备船过渡,对人民有益,如他请行。”最后,朝廷同意了慕天颜的建议。
如果康熙皇帝没有南巡的经历,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由于同样的原因,康熙皇帝任命的河道总督金辅、于成龙、张鹏和、慕天燕、施世伦等。他们在河流和水运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亲政做三件大事:三藩、河务、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