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往往很难得到更好的结局。纵观中外国家,一旦被打败,就失去了君主的地位,失去了国家依靠的亡国之君,难免会兔死狐悲。比如以前依附自己的人,以前的臣子都会分开,都会自己奔向未来,他们会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们的处境远不如以前。许多人甚至陷入了贫困甚至难以保护自己的境地,有些人甚至最终被自己的身份杀死。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太多了。
[img]595835[/img]
例如,著名的五代南唐亡主李煜原本是一位无能的君主。他死后,没有任何复国的年头。赵光义讨厌他曾经是君主的身份,感叹处境艰难,所以他用毒药杀死了他。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终于如此悲惨,只留下了一首名诗来感叹亡国君的悲伤,这是令人遗憾的。就像许多外国君主一样,在他们的政权被摧毁后,他们要么被迫在海外流亡,终身流浪,要么被流放到岛上,甚至被处死。可以知道,亡国之君有着特殊的身份,往往因为对手的怨恨和蔑视而得不到好的结局。从那时起,这些人的命运跌入了低谷。
[img]595836[/img]
然而,由于情况不好,有些人的结果仍然很好。至少在亡国之君中,他们的结果相对较好。例如,他们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稳定地度过余生,甚至谋半职或成为新王朝的王子。例如,南朝的陈后主遇到了慷慨的君主杨坚。他没有毒死他。相反,他给了他一个官方职位,让他这样做。最后,他亲自任命了他。陈叔宝甚至比杨坚活了几个月。
[img]595837[/img]
亡国之主最忌讳的就是挑衅当代君主,一旦这样,就可能惹恼他,成为自己命运的转折点。然而,有这样一位亡国君主当众顶撞,却依然得到了善终,那就是东吴君主孙皓。东吴被晋朝灭亡,他最终选择了投降。之后,他被带到洛阳,成为司马炎的客人。司马炎邀请他吃饭,并告诉他,他已经在洛阳为他设了座位很久了。没想到孙皓脾气倔。他回应说,他也在建业为司马炎设了座位,在等他。一个失败的将军做了这样的反抗,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在寻找死亡啊,但司马炎似乎并不生气,他没有让孙浩难堪,最后孙浩和刘禅得到了更好的结果。为什么孙皓这样做能安全无事?
[img]595838[/img]
@ 孙浩是如此固执的脾气,这样的行为也符合他的性格,这样的行为也表明他没有掩饰,非常直率,不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司马炎自然不怪他。孙浩直率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也可以在当时的记录中看到,在刘禅之前,面对司马炎的测试没有掩盖,两个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是司马炎愿意看到,它不希望敌人君主是一个新的阴谋非常沉重的人,这对他构成了威胁。
[img]595839[/img]
其次,晋朝刚刚统一。作为一个刚刚获得世界政权的人,新附属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非常不稳定。因此,西晋决不能做任何会加剧局势的事情。为了稳定局面,防止这样的节点出现问题,我们必须笼络江南士人,而孙浩是他们以前的领导人,晋朝必须笼络他,展示他对江南的重要性和友好性。东吴作为一个受欢迎的政权,经历了几代人,在当地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这个国家已经被摧毁了,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一旦旧君主被杀,该地区可能会不稳定,司马炎不愿意承担。还有就是留下孙皓,仁厚对待他也更有利于拉拢南方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是司马炎不杀孙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img]595840[/img]
另一个原因是晋朝对前君主的慷慨传统和司马炎的慷慨性格。晋朝建立后,曹魏君主甚至汉献帝都采取了优惠宽厚的政策。晋朝是曹魏禅朝建立的,但他们对曹魏君主采取了慷慨的政策,没有让他们难堪,甚至照顾早期的汉献帝及其后代。自然,他们对待被自己摧毁的国家的君主也相对慷慨。司马炎本身也比较宽宏大量,在对待刘禅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孙皓是个败将,但他顶撞了司马炎 为什么孙皓还能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