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告诉你。
棉花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是在明初。朱元璋年轻贫寒,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他在全国范围内以强制性手段推广这种经济作物,让穷人穿上既不贵也不暖和的御寒衣服。
[img]595156[/img]
棉花产于印度或阿拉伯。在它被引入中国之前,“棉”一词意味着用来填充枕头的木棉,不能用来织布。宋朝以前,汉字中只有“绵”字,而“棉”最早出现在宋书中。历史学家推测,棉花的引入可能在南北朝或更早,但一开始只有边境人才会种植。直到元朝初年,棉花才逐渐进入中原。
当没有棉花时,我们的祖先也有办法御寒。对于富人来说,兽皮是最好的选择。黄帝的军事公式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没有征服蚩尤,梦见西王母派了一个穿着玄狐毛的道士“以符教皇帝”。《韩非子》中有一句话:女人不织,兽皮足衣。
[img]595157[/img]
毛皮也可以分为高端和低级。富人穿貂皮、狐皮或羊皮,尤其是貂皮是贵族的独特物品。从明朝开始,就规定商人或下层人民不得使用貂皮外套,以防止社会奢侈。稍微有钱一点的平民会选择穿绒毛,也就是鹿皮做的白色皮衣,这是民间最常见的衣服。@ 平民也会穿羊皮外套,但羊皮是高档商品,只有贵族才能买得起。
[img]595158[/img]
(出土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
另一个用来保暖的东西是被子。事实上,在北宋之前,人们理解的被子实际上是一件厚厚的睡衣,可以穿在身上。这个词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被,卧衣,长一半”。孔子的家居服也是如此。根据孔子的身高,这件睡衣大约需要2.5米。填充的东西基本上是丝碎片或丝。对于普通人来说,把旧衣服剪成填充物就可以了。更穷的人用芦花填充。至于兽皮,古人一般不用来盖在身上,而是用来垫在下面驱寒。
[img]595159[/img]
《诗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平民用来做衣服的面料。除了丝麻葛,还有一种叫做棕色的面料,当时是穷人家用来避寒的。棕色是一种由大麻或羊毛制成的粗衣服。它又重又粗糙。最重要的是不要保暖。然而,在寒冷的冬天和腊月,仍然有农民“无衣无棕”,这与“取狐为公子毛”的贵族生活相比太凄凉了。
明朝棉花大面积推广 古人以前是怎么过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