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从秦始皇到溥仪,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不难发现一种现象。虽然王朝不断变化,但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来自北方,历史上的首相大多来自南方。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来自河北。元清皇帝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有些皇帝来自南方,但数量比例相当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img]594104[/img]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社会,北方发展较早,文化相对成熟。与南方相比,社会制度和宗法观念更加严格发达和成熟。大多数时候,北方不仅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经济的中心。此外,北方环境恶劣,物产比南方稀缺,靠近游牧部落,容易发生战争。自古以来,北方人勇武善战,战争时期容易产生英雄豪杰。所以北方一般都会发生改朝换代的举动。因此,北方有更多的皇帝。南方人大多是北方人迁移的,直到唐末,南方人口才超过北方。在社会统治、宗法统治和思想统治方面,南方相对弱于北方,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南方人的思想更加解放和活跃。此外,南方气候温和、政治宽松的战争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容易积累,财富可以继承。南方人缺乏开拓精神,不喜欢冒险,而是追求世界的稳定。因此,皇帝很少,但治理世界的宰相却更多。
[img]594105[/img]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虽然你只有这八个字,但它包含的深刻真理并不容易。从表面上看,孔子这句话意味着仁厚的人喜欢高山,智慧的人喜欢河流和溪流。其实有两种智慧类型,一种是仁者,一种是智者。仁者的智慧和山一样厚重,但智者的智慧却像河流一样变化。由此可见,河流、湖泊众多的地方都在营造智者的地理环境。山峦辽阔,平原草木众多,是造仁者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现代科学也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仁者倾向于政治,而智者倾向于文学和艺术。由此可见,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仅在社会上有必然,在地理上也有必然。仁者和智者只有两种智慧类型,没有高低之分。文人和皇帝也有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其作用而言,实际上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皇帝伸身享受荣华富贵,手操生杀大权,却看不到文人学者,其实是无冕之王社会精神的主宰。
[img]594106[/img]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是“豪强”,要么是“流氓”。而真正具有仁德材质的学者、书生或文人雅士,绝对不可能是开国皇帝。原因如下:@ 文人书生学到的圣贤之道是治国,而不是开国。圣贤之道教人修身养性,绝不叫人造反。以学者为代表的道德理想,始终走在社会现实的前列。只能永远站在现实面前召唤。学者和文人都是圣贤的教诲,缺乏社会锻炼。缺乏皇帝必备的野心、势力、诡诈、激辩、老辣、无耻、无赖等性格因素。另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文人学者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低,也不是文人学者提倡反叛。@ 中国一直是一个学者与皇帝、文人与官员分离的国家。学者和文人,更不用说当皇帝了,也经常失去文人和学者的性格,只留下官员的性格。以学者文人为代表的理想道德即行告退,为官之道往往压倒一切。从社会和地理的必然性来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北方出帝,南方出宰相。
古代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