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认识花木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木兰辞》是北朝著名的民歌,被宋代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它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打扮成男人,为父亲参军,在战场上做出贡献,回到王朝后不想当官,只想回家团聚的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合称为“乐府双璧”。花木兰家喻户晓,因为许多戏剧和影视作品都以这位为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古代女英雄为主角。其实花木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木兰”,姓魏,而不是姓花。关于木兰的历史传记,元朝有文献记载。
元代有一个叫侯有造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描述了木兰的一些情况。文章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桥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八软,弟妹都稚呆,代代相传。服甲,高,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军阵,胆气不衰,人不窥非男也。历年一纪,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去,恳奏省亲。拥兵还桥,造父室,释戎服,复闺妆。自有生民以来,一切都令人震惊,盖未见也。以异事闻朝,召复赴阙。在欲纳宫,将军说:‘臣无比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便自尽,追赠“孝烈”之也。”
元朝侯有造留下的文献称木兰为将军,说明木兰姓魏,安徽亳县人。她和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同乡。
[img]592422[/img]
许多古代祠堂庙宇祭祀的文章,大多是传说中的人物。元代侯创作的木兰祠堂雕像文献可能也不例外。它记录的木兰的结局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木兰参军凯旋后,皇帝知道她是一个英姿飒爽、优雅的女人,不得不把她当成后宫的妃子。木兰“以死誓拒之”,皇帝愤怒,以“力量强迫”,木兰以自杀对抗强大的皇权。自杀后,皇帝追她为孝烈将军。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姓魏的木兰是一个孝顺而坚强的女人。然而,在民间,人们习惯称木兰为“花木兰”。为什么木兰叫花?
木兰被称为“花木兰”,与明朝才子徐文长有关。徐文长的名字叫徐渭,文长是徐渭的字。徐文长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才华横溢。徐文长写了一组叫《四声猿》的杂剧,其中一部叫《雌木兰代父从军》,写的是木兰的故事。剧本写的是木兰姓花,芳龄17岁,花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字桑之。花木兰的母亲姓贾,妹妹叫花木难,弟弟叫花咬儿。当时黑山贼头豹子皮造反称王。魏国天子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老体衰,无法从军打仗,花木兰毅然打扮成男装,代表父花弧参军。在战斗中,花木兰英勇顽强。她亲手抓住了贼头豹皮,皇帝封花木兰为尚书郎。她还读了多年参军,让花木兰回到家乡,休息三个月。花木兰回家后,露出了女儿家的本来面目,同行的战友才知道她是个女人。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为父从军的故事突然传开。此外,剧中还写道,家里为花木兰定亲,男方姓王,趁花木兰荣归故里,两人拜堂成亲,大家都很开心。
徐文长的剧本描述了花木兰的家庭情况和她与王郎结婚的结局,这与《木兰辞》和元代侯有造的描述不同。由于徐文长写的剧本当时随处可见,在民间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 人们认为木兰姓花,木兰被称为“花木兰”。
古代有很多关于木兰的说法和描述。有人说木兰姓朱,是宋州人。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虽然历史书中没有关于木兰的详细记载,但木兰女性不让胡须眉的形象一直受到赞扬。
揭秘:古代女英雄花木兰的原姓不是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