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郡守和刺史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在古代,不同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不时发生变化,因此地方官员的名称也不同。例如,郡守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但性质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两位官员之间的区别。
[img]594336[/img]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县制,县长官也有统一的正式名称:县长官称为县长或县长。县有大县和小县,一万多个县,县长称为县长,一万多个县称为县长。县官以下,县长、县长作为其重要辅助,县长、县长管理武器、公共安全。咸阳附近的直属行政区称为内部历史,其长官也称为内部历史。
汉代郡的长官沿秦制称为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郡太守的工资是两千石,@ 习惯上称君太守为“二千石”,流传于后人,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县、道、邑的长官根据地位分别称为令或长,辅助官与秦代大致相同。
[img]594337[/img]
除县外,汉代地方政区还有皇室和贵族的封国,或与县同级,或与县同级。汉景帝之后,中央政府将派出“阶段”进行管理。事实上,“阶段”是地方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正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说:“让相治民如太守。”
刺史部是汉代由监察区演变而来的高级行政区。它的长官被称为刺史。汉朝成帝时改为牧羊人,东汉恢复刺史,东汉末年改为牧羊人。所有州的牧羊人都集军政权力于一体,后来发展成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分裂和混战。
《三国演义》开头大量军阀混战,基本都是历史照片。比如刘备是徐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章是益州牧,吕布是兖州牧,袁绍是冀州牧,董卓是并州牧。后来刘备占领四川,在正式成为皇帝之前,他仍然自称是益州牧。然而,在北京师范大学所在的直属地区,西汉和东汉没有刺史,而是有司隶校尉。直属区又称司隶校尉部,与其他刺史部一样。
[img]594338[/img]
司隶校尉外出督郡县,入京纠百官,权力很大。东汉光武帝临朝时,特召司隶校尉、尚书令、御史中成坐专席,官场称为“三独坐”。大军阀袁绍曾任司隶校尉。曹操在“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时,也让自己担任司隶校尉。此外,被誉为“天下楷模”的桓帝反对宦官专权的名人李英也担任过司隶校尉。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汉代一样,基本上还是州、县、县三级政区,长官还是州刺史、县太守、县令。比如书法家王宁之曾任江州刺史,《后汉书》作者范烨曾任宣称郡太守,《齐民要术》作者贾思谢曾任高阳县太守,著名山水私人谢灵曾任永嘉县太守,大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长。
[img]594339[/img]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制具有以下突出的新特点:
1.所有县级政区均称为县,不再存在国、道、邑。
2.中央直属地区长官仍称尹,如魏、西晋、北魏都洛阳、河南尹;东晋、南朝都建康、丹阳尹;北周、隋都长安、京兆尹,但中央直属地区各州长官称州牧,不同于其他州的州刺史。
3.由于这一时期的州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而且经常不得不战斗,我们不得不在国家以上设立一些更高层次的军政合一管理机构,一种是军人作刺史,加上“使节都督等州军事”、“持节监某某州诸军事”、“假期督某州诸军事”等头衔。这种头衔在当时很常见,同时也有等级差异。汉代“节”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出征出使,往往有持节制。
[img]594340[/img]
还有各种各样的“将军”称号。这些刺史被称为“领军刺史”,通常可以控制诸州。一般来说,人们都被监督,掌握一个地区的军事和政府权力。他们可以设立政府和官僚,他们所辖的诸州将成为一个军区或一个特殊的行政区域。没有都督、将军称号的其他无军权的一般州刺史,称为“自行车刺史”,权力较小。另一种是,当需要军事行动时,中央政府派出官员设立一个办公桌来控制几个州县,这被称为“办公桌”或“大办公桌”(这是后来省的起点)。
郡守和刺史都是地方行政长官 两者的区别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