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战争推迟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除了长平之战,秦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之间还有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那就是邯郸之战。
[img]589503[/img]
在长平战役中,秦军击败了赵韩联军,歼灭了45万赵军;在邯郸战役中,赵、魏、楚联军击败了秦军,收复了许多失地。邯郸战役对列国形势的影响大于长平战役。它给了除秦以外的其他国家喘息的机会。这些成语来自这场战役。
长平战败后,秦国继续攻打赵国。虽然赵国节节败退,但他仍在努力抵抗。秦国离赵国都城邯郸仅60-70英里后,也成为了弩之弓,出现了“国家必须明基”的局面。这时,秦国的处境有点尴尬。如果他想一起灭赵国,他就不能灭赵国。此外,楚、魏、齐周围都在虎视眈眈。
因此,在这个时候,秦国选择接受赵国使节的同意和解。然而,即使是和解,秦国国君也看起来很傲慢。他要求赵国君到秦国首都咸阳表达赵国和谈的诚意。从过去的教训来看,赵国的大臣们非常反对,不愿意去秦国。然而,为了自己的国家,赵王无论大臣们说什么,都去秦国和谈。
[img]589504[/img]
此时,秦国国君给出的和谈条件是:赵国给秦国六座城市,秦国不打赵国。
赵国君回到赵国后,在表达了秦国的要求后,以余青为首的反秦派大臣坚决反对为秦国割地。秦国没有力气啃赵国的硬骨头。现在,最好把这些城市送到其他国家,组织这些国家一起攻击秦国。也许他们可以抢回秦国占领的土地。
权衡利弊后,赵王觉得大臣说的是对的,就不再继续和秦谈了。之后,他把灵丘送给了楚国,并准备与楚国联盟对抗秦国。秦王自然不做赵王在秦国的脸。经过八个月的讨论,秦军击败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然而,攻城战并不容易。秦国不能在邯郸周围战斗。
这时,秦王觉得主将没用,所以他想让老将白起出马。然而,白起对这场战争并不乐观,也不打算去。然而,秦王派他的对手范菊去说服他。白起只是说他不能生病。
之后,愤怒的秦王派了其他将军去。
[img]589505[/img]
邯郸被包围了八九个月,邯郸也没有打下来。
看着这种情况,秦国盟友联合攻击赵、齐、魏的立场开始动摇。魏国君的弟弟是新陵君,他们的妹妹是赵国宰相平原君的妻子。平原君和他的妻子一直给魏王和新陵君写信。陈说他们有利害关系,嘴唇很冷。他们希望魏国能救赵国,但魏王关心秦王,不敢派兵支援。
之后,魏国信陵君虚左等待的隐士们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使信陵君以8万精兵支援赵国。随后,春申君带着楚国的援军支援邯郸,这就是自我推荐的由来。赵、楚、魏联军见面后,与秦军的对抗占据了优势。不仅人多,人才也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屡屡失败。
就这样,我打了大约三四个月。虽然秦军派援军增援,但没有效果。加入援军,我还是输了这场战斗。这次失败,秦王怒不可遏,觉得是他拒绝上前线的原因。此外,范菊诽谤,秦王让白起自杀。秦国不仅战争失败,而且失去了一名将军。
另一个原因是,白起知道,如果他再次带领军队攻击赵,他将得到赵国的抵抗。长平后,赵国深恨白起。当赵王再次攻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指挥官的候选人。历史记载:“白起死不是他的罪。秦人非常同情他。他们在乡镇和城镇建造祠堂祭祀。”
[img]589506[/img]
邯郸之战胜利后,赵、楚、魏联军尝到了甜头,继续追击秦军。
在随后的战斗中,虽然秦军也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赵国收复了武安太原,魏国占领了陶卫之地,韩国收复了汝南的大片地区。就这样,几个国家联盟形成的抗秦联盟越来越稳定。后来,当秦国想继续攻打赵国时,魏国、韩国和楚国再次拯救了赵国,秦国的军队也以撤军告终。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秦仍在不断出兵攻打各国,甚至歼灭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然而,秦的势头仍然不如以前,看起来像一个衰落的姿态。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恢复了活力,在抗秦联盟中扮演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提高。
邯郸之战的失败打断了秦的咄咄逼人势头,使秦无法打败其他国家。一直主动出击的秦,甚至三四年都没有对六国发动战争。这种情况自然给了其他国家喘息和发展的时间。这场战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秦的统一。
这场战争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正确,主观指导是否正确,对战争胜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img]589507[/img]
然而,尽管这场战争阻碍了秦国的统一步伐,但自秦始皇统治以来,秦国变得势不可挡。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赵都邯郸,后来因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回到秦国。到了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了王位。此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摧毁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参考资料:
【战国策·卷五·秦三】、《史记·秦本纪》、《史记·白起王坚传》、《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为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误 结果,六国多活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