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588265[/img]
蝗虫听起来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点远。世界各地的美食家早就把蝗虫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也催生了蝗虫养殖等副业。因此,许多网民还开玩笑说:如果南非蝗虫敢来我们的祖国,14亿人可以吃掉它们。
玩就是玩,闹就是闹。说到蝗灾,我们脑海中有一个概念——农民要吃苦。在古代,没有科技,蝗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可怕的自然灾害和一场世界性的灾难。
蝗灾严重时,每平方米有数万只蝗虫,到处几乎瞬间光秃秃的。
明朝弘治年间蝗灾为“日为掩者三日”,崇祯年间“飞人脸”:不仅秒杀农作物,人畜都会遭殃;乾隆年间,也发生了“人有不辨路径为蝗所食者”的悲惨局面。
《诗经》:“去其蛾(即蝗虫),以及它的小偷,对我天真无害。田祖有神,秉火”。
[img]588266[/img]
在中国历史上,蝗灾多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严重时可能遍布整个黄土高原。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平均8.8年一次,宋朝3.5年,元朝1.6年,明清两代2.8年。密集的蝗虫过后,没有草,接着是大量的饥饿。
事实上,古人早就知道蝗虫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具有营养价值;但在荒野中靠吃蝗虫生存,确实闻所未闻。
为什么古人知道蝗虫可以吃,但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吃?
迷信思想:认为是上帝的惩罚
在中国古代,迷信相信天道轮回和因果循环。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请求上帝崇拜佛陀。例如,如果发生水灾和旱灾,你会去龙王庙祭祀龙王爷,或请神,甚至以人祭祀。
[img]588267[/img]
当面对蝗虫时,它也被称为“蝗虫神”。蝗灾导致农民没有收获颗粒,人们会潜意识地认为是否通常激怒蝗虫神,会有这么多蝗虫被派去惩罚人类,当蝗灾发生时,人们会在田间设案“蝗虫神”磕头,祈祷“蝗虫神”能给人们留下一条生活的道路。在其他地方,还建立了一座“蝗虫寺”来祈求原谅。
蝗虫是蝗神的使者,心中充满敬畏,自然不敢吃。
许多人认为蝗虫是由鱼虾相互进化而来的;
宋代陆租的《雅》:“或蝗即鱼卵所化”。
《太平御览》李炅〈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中,化为鱼虾”
[img]588268[/img]
古代环境因素:落后于概念和捕捉技术
古代蝗灾治理相关技术落后,对蝗灾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蝗灾是旱灾后爆发的常见“规律”。事实上,蝗灾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仅在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就有796次蝗灾的历史记载,几乎每三年发生一次。
面对封建观念的人,朝廷也煞费苦心地鼓励他们捕捉蝗虫:
唐太宗时期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唐太宗不仅下令开仓救灾,还抓了几只蝗虫在大臣面前吃,说:“救灾粮食不够,让这些蝗虫吃我的心,不要吃粮食。”
[img]588269[/img]
影视中的唐太宗担心蝗灾
这句话赢得了人们的心,每个人都热情地处理蝗灾。不幸的是,当繁殖能力强的蝗虫形成大量时,人们也会感到恐惧。没有时间躲起来。你敢杀蝗虫吗?此外,蝗虫过境速度快,古代生产力差,没有足够的工具和时间捕捉蝗虫。
蝗灾发生后,瘟疫随之而来:淹死在水中的蝗虫会大面积污染水源,导致瘟疫;严重的蝗灾也会导致许多难民逃脱,加速瘟疫的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蝗灾一旦发生,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庄稼被吃掉,受灾人数难以想象。即使你捕食蝗虫,你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你不能靠吃蝗虫度过饥荒的一年。
烹饪技术不到位,味道不好。一位厨师专门研究了蝗虫的食谱,列出了十道蝗虫菜,并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天鸡虾排、上海醉蚱蜢、辣蚱蜢。。。虽然这个名字很好听,但普通人不能接受它的味道。
[img]588270[/img]
由于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古人通常不敢尝试新事物。此外,蝗虫的翅膀闻起来很难吞咽,肉也很少,质量也很轻。没有人愿意努力烹饪美味的食物。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现在不必对蝗灾感到恐慌。喷洒什么药物,培育蝗虫天敌等等,但目前我们人类也应该反思,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果用老一辈迷信的话来说,“上帝的惩罚”似乎是合理的,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这也是一个“因果循环”。
与死羊补牢的急救措施相比,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些事情不必发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
古人清楚地知道蝗虫可以吃 为什么古人宁愿饿死也不愿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