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面广。后期起义军人数呈指数级增长。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农民起义领袖手下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但这些数据显然含有水分。这些数字不仅包括作战部队,还包括物流甚至家庭成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农民起义后期,即崇祯十四年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作战兵马也达到了数十万。
我们可以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大顺政权控制的地区的布防中看出大顺军在巅峰时期有多少兵马。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和陕西成为他防守的重中之重。他派出了当时有效的高功率领导10多万人在陕北榆林等地防守,其余的还派出了湖北襄阳四府、河南等地的大将白旺。这支部队大约有7万人。@ 另一支部队由他自己和将军刘宗敏率领东征北京。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七,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亲征北京,希望一举击败明朝政权,取而代之。随后的历史也表明,李自成的判断没有错。这十多万军队足以对付崇祯皇帝的明军。不到三个月,从西安到北京的明军望风而降。来自世界各地的明军守军都期待着李自成的到来,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赶不上投靠新主人。3月17日,李自成率领10万军队包围北京城。然而,最终,这10万人基本上没有派上用场。明军象征性抵抗了一段时间后,北京城被打破,崇祯皇帝也上吊自杀。
[img]589400[/img]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自成率领10万军队东征似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些军队足以打败腐朽的明军。然而,如果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李自成只带10万兵马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事实上,他东征的主要敌人不是战斗力低下、人心松懈的明军,而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和投降清朝的吴三桂。
4月下旬,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对占领山海关的吴三桂进行了讨伐。这时,他身边大约有10万兵马。虽然吴三桂只有5万人,但站在吴三桂后面的是清军10万八旗兵,战斗力远远超过大顺军或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战斗的发展反映了军队实力的比较。大顺军首先压制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但清军在关键时刻被杀。与关宁铁骑一起对付李自成的大顺军,日夜激战的大顺军不是对手,最终输掉了战斗。李自成不得不带领残部撤退回北京。
清军八旗的战斗力远远超过大顺军。如果大顺军的数量不占主导地位,它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更不用说吴三桂的5万关宁铁骑了。当时,如果李自成想打败清军八旗和吴三桂联军,恐怕他必须在山海关地区聚集两倍甚至三倍于敌人的军队数量。这样,就需要有30万到40万顺军,而李自成周围只有不到10万人。
那李自成为什么将军分散在各地呢?李自成的想法是稳定大顺政权占领的其他地区。例如,湖北四府白旺的7万大顺军是为了防止明军左良玉部的进攻,绵侯袁宗第也率领部门从陕西赶到湖广帮助白旺。事实上,如果李自成能够把当时所有的顺军都集中在自己身边,攻破北京,解决山海关的吴三桂,那么他就能凭借山海关与关外的清军形成对抗。只要清军不入关,关内的明军就会望风而降。毕竟崇祯皇帝自杀了,而李自成作为汉人,那些明朝官员根本没有投降的心理负担。
不幸的是,李自成选择了分兵。虽然它在巩固基地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并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李自成在北京站不住脚,让清军像狼一样进入海关,然后他再也抵挡不住清军的猛烈进攻。可以说,李自成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只带了10万兵马进入北京。
李自成只带十万兵马进京,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