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在王子朱标死后,跨代传给孙子朱允炆。最后,他的燕王朱迪打败了他的侄子朱允炆,夺取了王位。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战。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王位传给有能力的儿子朱迪,而是把他的孙子朱允炆呢?
[img]585706[/img]
历史上,朱元璋有21个著名的妻子,生了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没有明确记载哪个孩子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然而,老板易文王子朱彪、二秦王、三晋恭王、四燕王朱棣都是由马皇后抚养长大的,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朱元璋有四个直子。按照封建社会“立子以长”的规定,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这四个人中产生,老板朱标实名副其实,连朱迪都不能表示异议。
但朱云文不是他的长孙。他还有一个哥哥朱雄英,朱雄英是朱元璋任命的代际继承人。根据洪武两年编写的《皇明祖训》和洪武六年书写的记载:“皇太子的长子是皇太孙。第二个儿子和普通儿子在十岁时被授予镀金银册和银印。”。然而,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后去世,从未活过他的父亲朱彪。
朱允炆是朱彪的妃子吕氏出生的。她不是朱雄英的母亲,自然也不是长孙。至于吕氏没有被封为太子妃,什么时候被封,历史上没有记载。至于为什么第二代兄弟朱标死了,作为一个兄弟朱迪不能继承,但第三代兄弟朱雄英死了,作为一个兄弟朱允文可以继承,事实上,这很容易解释,虽然朱标死了,但有一个儿子,儿子继承这叫父子继承,第三代兄弟朱雄英死了,但他没有后代,所以由兄弟继承,这叫兄弟和。朱元璋之所以不传给朱棣,主要有三个原因。
[img]585707[/img]
传给朱棣会混淆朝纲
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说法,所以立长子是有道理的,立其他儿子容易引起纠纷。长子不一定优秀,但作为长子,一定是备受关注的,所以很麻烦。请最好的老师教王子,国家政务,帝王权术,各方面都会教。一个从小精心培养的王子,长子再差也差不了多少。朱元璋是朱元璋的长孙,也就是长子的长子,性格温和,仁义忠诚,很孝顺。朱元璋有很多儿子,朱迪是最好的。然而,由于传统礼仪的限制,他认为如果朱迪是皇帝,其他十几个儿子会有竞争的心,兄弟会互相残杀,朝纲会混乱。
不确定的时候,他问了当时翰林学士刘三五。刘三五是典章礼制的负责人,遵守礼法的人自然不同意朱迪为王子。刘三武认为王朝的利益应该排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朱迪面前的两位王子。一旦他们站起来,就会有王位纠纷。他认为,在王朝统治时,朱允文显然更符合这一要求。当时,朝廷的大臣们也隐约偏爱朱允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了朱允文。
[img]585708[/img]
支持满朝文武
朱棣武功好,年轻有活力,性格与朱元璋非常相似。如果他成为皇帝,他会带来一个兄弟反目成仇,以巩固他的地位和统治。朱元璋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为了避免叛乱和未来治国,朱元璋效仿儒家思想。朱云文是最合适的选择。
朱迪和朱元璋很像,甚至可能比朱元璋还冷血嗜血。他每天用刀割鞑靼人,看到的血比经常坐镇指挥的朱元璋还多。当时满朝文武生活在朱元璋的高压下,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安全下班回家。如果大臣没有回家,金衣卫敲门,房子几天后就要换主人了,大臣们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
于是大臣们都盼着朱元璋的老人赶紧挂了,换上仁慈的朱标当领导。但没想到朱标愣没熬过朱元璋。看到朱迪在战场上冲出来接手当王子,一定是满朝的文武哀嚎:这苦日子还是没头?
因此,大臣们自然不得不支持“长孙”朱云文,他们甚至有点虚弱。事实证明,大臣们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当年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朱云文上台,偃武修文。当官员们睡觉时,他们的脊梁骨敢于靠近炕席;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朱迪杀了朱云文,赶走了朱云文(或烧死),开始杀人。
[img]585709[/img]
守江山容易
打江山主要靠武力,但守江山的人不仅可以用武力守住。朱元璋知道这个道理,他一直用皇帝的标准来教育朱允炆。当时江山已经稳定,朱元璋杀死了那些可能威胁到朱云文的老英雄。唯一不忍心的是他的儿子。如果江山稳定,会打仗的朱迪就没用了。老老实实做王子,可以保护朱云文的江山,抵御蒙古人。这是朱元璋一直以来的愿望或安排。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朱迪是继承人。李世民在三个儿子之间犹豫过,但朱元璋从来没有。就像他没想到朱迪会抢侄子一样。事实上,即使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很残忍,他也不能做任何事情,否则朱迪不知道他死了多少次。@ 最终的结果是朱棣造反,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朱迪显然有能力和力量 为什么朱元璋没有传给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