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乐毅伐齐的事,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战争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而言,赵国直接受到重创,使其失去了与秦国争夺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国伐齐重创的齐国,曾是与秦国平起平坐的强国。就五国伐齐而言,又称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赵、楚、韩、魏、燕的军队被指挥攻打齐国。齐民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接济水(今山东省济南西北)西部。当两军相遇时,乐毅亲临前敌,率领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img]585035[/img]
在乐毅的指挥下,燕国军队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赶齐国都城临淄。看到临淄孤城难守,齐民王逃到莒邑,按城固守。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占齐国城邑70多座,均归属于郡县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因此,很明显,即墨和莒这两个城市的存在,意味着乐毅没有完全消灭齐国。所以,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乐毅花了五年时间,为什么还没能彻底消灭齐国呢?
一
@ 早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就率军攻破齐国都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王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当王子开始就对乐毅不满意。他即位后,齐国田单得知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实行了反间计。因此,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好意思的,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投降赵国。因此,对乐毅来说,在齐国花了大约五年的时间,但他仍然未能赢得莒城和即墨,也就是说,他没有完全消灭诸侯国齐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img]585036[/img]
一方面,乐毅认为,仅仅依靠武力,打破城市,不能接受它的心,人民的心不接受,即使他们都占领了齐国,也不能巩固。他对聚城和即墨采取了围攻政策。他还减税、废除政府,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因此,很明显,乐毅的怀柔战略的目的是从根本上瓦解齐国的士气,从而不战而屈服于士兵。
二
此外,“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从这个角度来看,乐毅有机会彻底消灭齐国,但他希望在不引起齐国激烈抵抗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齐国。而这,促使乐毅围困即墨、莒城这两个城市,却没有突破城市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
[img]585037[/img]
另一方面,乐毅很可能缺乏攻击即墨和莒的实力。即墨、莒不是齐国的普通城市。战国时期,除了齐国都城临淄,边境还设立了四个都城,即“齐国五都”临淄、即墨、高唐、莒、平陆。对齐国五都而言,齐国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即这座都城,可以理解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齐国在五大都市准备了大量的精锐士兵和必要的物资,以促进其与战国七雄的战斗。
三
例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王(齐宣王)因命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与北地之众作战
。“当燕子之乱发生时,齐宣王调动了齐五都的兵力,迅速占领了燕子。这自然成为燕国与齐国抱怨的重要原因,促使燕昭王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了五国之战。乐毅伐齐时,齐国似乎只有即墨和君。然而,这两座城市都是齐五都之一,@ 这两个城市的兵力应该占齐国整体兵力的三分之一。
[img]585038[/img]
正是有了这些精锐的士卒,田单才能在乐毅被调离后成功恢复齐国。五国伐齐时,乐毅最初集燕国、秦国、魏国、韩国和赵国的力量于一体,在济西战役中击败了齐国的主力,进入了齐国的首都临淄。然而,乐毅率军进入齐国腹地后,秦、韩、魏、赵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班主任。也就是说,公元前284年后的战役主要在燕国和齐国之间进行。虽然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但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需要分兵守卫已经占领的城市。继续分兵后,乐毅应该没有多少军队能够突破即墨和莒城。
四
@ 总的来说,对齐国来说,正是五都计划的实施,导致齐国都城临淄未能集中全部兵力,成为乐毅率军突破临淄的重要原因。然而,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显然是齐国复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诸侯国赵国,除都城邯郸外,还有代郡、晋阳两个核心区域。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后,正是李牧从代郡带来的兵马,促使赵国继续抵抗秦国的进攻。对齐国而言,采用五都这一方案,也是齐国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需要重兵守边境地区。
[img]585039[/img]
其中,对于乐毅未能攻克的莒城来说,原本是用来抵抗楚国,防止楚国进攻齐国的重镇。五国伐齐前,齐国与楚国多次较量,如徐州之战、垂沙之战等。,这促使齐国在莒城留下了许多军队。齐王被杀后,田法章更名为莒城太史家中的仆人。后来,莒人为齐襄王共同立田法章为军。齐襄王据守莒城,并告知齐国各地齐王已继位。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当乐毅燕惠王的猜疑被迫投入赵国时,齐襄王已经在莒城生活了五年。齐国将领田单以即墨为基地突破燕军,前往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
乐乐毅伐齐打了五年 为什么乐毅不能完全消灭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