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还政的事,
《晋书·桓温传》中有句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宫”。虽然这句话是关于东晋大臣桓温的,但也说明诸葛亮曾经带着数百名手持武器的士兵去朝廷见皇帝。为什么呢?你进宫时怎么能带士兵和武器?诸葛亮作为世人眼中的忠臣,为什么如此粗鲁甚至威胁皇帝?而且他不把权力给已经成年的刘禅?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img]582211[/img]
据《出师表》记载:“后值倾覆,受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一开始,当关羽守卫荆州时,他必须在这里攻击曹魏的势力。一方面,他可以攻击自己的势头,扩大自己的实力。谁曾想到原本是同盟的东吴,在关羽北伐时,与曹操勾结,攻打关羽后方。与此同时,守卫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和士仁叛变更是雪上加霜。后来,关羽的父子被俘并死亡。刘备不仅失去了一位将军,还失去了荆州的领土。他怒不可遏,发誓要孙权付出代价,于是率军攻打东吴。然而,7月出征,次年6月败北,不得不匆匆收兵。
[img]582212[/img]
在这场战斗中,他不仅没有像刘备所料的那样为关羽讨回公道,而且还被打败了。蜀汉的军队被消耗掉了,他自己也病倒了,身体每况愈下。不仅如此,新建立的政权也面临着曹魏和东吴的虎视眈眈。想到这里,刘备整夜失眠,身体虚弱。而这不是“败军之际”或“危难之间”。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张武三年(223年)春,先于永安病认,诏亮于成都,告以后事。”。刘备知道自己撑不住了,就把诸葛亮诏托付后事。顺便说一句,他让他好好照顾蜀国,帮助他的刘禅。他甚至说,如果刘禅用不堪大用,“君可自取”。面对君王的厚望和信任,诸葛亮自然不敢辜负,心里非常震惊和感激。他下定决心,以一生的心血回报刘备的信任和欣赏,
[img]582213[/img]
“竭股肱之力,效忠诚之节,继之以死”。之后,他主持政治,教刘禅,北伐曹魏。他发誓要平静中原。以刘备的愿望,他致力于死亡。然后这八个字是对他一生中最好的诠释。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一生都在蜀国的人不把政治还给刘禅,带着士兵和武器进宫呢?首先,我们来谈谈带兵带武器进宫的事。事实上,我们误解了这句话。古代文言文一般省略主语“诏温依诸葛亮故事”这句话。“昭”是一个动词,这里是谓语,它的主语是朝廷和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下诏,给诸葛亮同样的恒温待遇。
[img]582214[/img]
诸葛亮的待遇是什么?据记载:“亮率军南征,诏赐亮金斧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苞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这说明朝廷自己给了这些武器和士兵。斧斧这类事物,不仅是武器,也是权力的象征。事实上,对这些大臣的奖励代表了朝廷对忠臣的信任和赞扬。因此,诸葛亮的奖赏实际上是刘禅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也是他忠诚和崇高性格的体现。
[img]582215[/img]
至于还政问题,诸葛亮当然考虑过,但让刘禅一个人主宰大局真是令人担忧。蜀汉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其自身实力弱于曹魏和东吴。朝堂也不太平,各势力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面对复杂的情况,诸葛亮要谨慎,而且是年轻人刘禅。因此,诸葛亮没有让刘禅单独掌权蜀汉的大局和长治久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想取代刘禅。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备父子的真诚言辞和为君之道,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氏父子的真诚之心。
[img]582216[/img]
诸葛亮没有把政权还给刘禅,而是打算教刘禅一步一步成长。等他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勇气的君主。不幸的是,他在那天离开之前就离开了。带着他的野心,宏大的事业,带着遗憾和疲劳,睡在地下。从三顾茅庐开始,我一生都在为蜀国谋划。当我知道自己死了的那一刻,我在思考如何为蜀国保留更多的力量。我不愧为死后的八个字。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为国为民。他赤胆忠诚,淡泊名利,为国奉献,值得大家敬佩。
刘禅成年后 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给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