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即魏、韩、赵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再加上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中,魏国位于四战之地,忧郁的环境和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君主。他以翟黄为相,以乐羊为将,以李悝的变法,再加上吴起等众多人才的帮助,促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甚至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魏文侯之后,魏国第二君主魏武侯南征北战,再次将魏国霸权推向高峰。然而,当魏国的第三位君主,即魏惠王在位时,魏国正在衰落。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公元前370年就位,在位52年。当时,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所以,问题来了,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什么在魏惠王手中衰落?换句话说,魏惠王犯了什么错误?
一
@ 在我看来,迁都大梁无疑是魏惠王的重要错误。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据今河南北部、中部河内、河南地区介绍,魏国领土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 魏惠王在位时,选择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即河南省开封市。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迁都大梁是为了与齐国竞争,尤其是为了确保他对淮泗诸侯的控制。
[img]579232[/img]
然而,从最终结果来看,魏惠王迁都大梁不仅导致秦国在河西逐步蚕食,甚至夺取了魏国曾经的首都安邑,而且魏国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连续输给了齐国,这已成为魏国失去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很明显,魏惠王迁都大梁可以说是一条空龙,这最终导致了魏国面对秦齐双重失利的结果。
二
此外,在迁都大梁之前,魏国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西方,即对付秦国。例如,名将吴起在河西战役中重创秦国大军,实现了对秦国的压制。但魏国迁都大梁后,重心东移,促使魏国在河西战场上节节败退,也就是对秦国失去了压制。迁都大梁与齐国的较量确实很方便,但结果还是输给了齐国,这意味着迁都大梁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另一方面,除迁都大梁外,导致三晋联盟分崩离析,也是魏惠王的重要错误。
魏惠王即位后,对韩、赵发动反攻,败韩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指西南)。魏国虽然打败了韩、赵,但由于三晋联盟的破裂,却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战国初期,魏文侯在位时的魏国之率先崛起,离不开三晋联盟的威力。比如周威烈王23年(前404年),三晋曾联合出兵攻打齐国,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
三
对魏、韩、赵来说,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春秋时期,晋国兵强马壮,可谓春秋第一强国。例如,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可谓胜多败少,占上风。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的联盟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分裂的晋国,在整体实力上自然远远超过秦、齐、楚、燕等大国。此外,即使在战国末期,魏、赵、韩的整体实力仍然非常强大。
[img]579233[/img]
然而,魏惠王即位后的各种行为导致了三晋联盟的彻底破裂。例如,在桂陵之战中,魏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另一个例子是,在马陵之战中,魏进攻韩国,后者难以抗拒,并向齐寻求帮助,这不仅给了齐军干预的借口,也促使赵、韩、魏逐渐消失。也就是说,从魏惠王时期开始,三晋之间就不能像战国初期那样保持默契。
四
@ 当然,三晋联盟的崩溃不能全怪魏惠王。比如赵国自身实力增长后,自然不会一直愿意跟随魏国。尤其是君主赵武灵王即位后,要和魏国争夺三晋第一的位置。至于三晋时期的韩国,为了保持周边大国的平衡,不希望魏国过于强大,所以韩国也会与齐、秦、楚等大国合纵连横。在魏国实力衰落的背景下,由于魏惠王在秦、齐等国的攻击中惨败,公元前334年,他不得不采取相国惠施的建议,带领韩国等小国国王到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部)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也就是说,魏惠王试图通过徐州相王来缓和魏与齐国的关系。
公元前
319年,在齐、楚、燕、赵、韩五国的支持下,魏惠王逐张仪,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也就是说,魏惠王在位后期,选择缓和魏国与山东六国的关系,全力对抗秦国。然而,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的变法,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来解决山东六国的联盟。魏惠王后期的行动仍未能遏制秦国的外部扩张。魏国位于中原,正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拦路虎,从而成为秦国的主要进攻对象,促使魏国在战国中后期保护自己,再也无法争霸。总的来说,魏文侯、魏武侯所奠定的霸权,最终在魏惠王手中崩溃。
魏惠王犯了什么错误,最终导致魏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