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是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不再关注周天子,甚至敢于直接与周王室竞争。例如,郑庄公遇到了周王室的军队。然而,令所有诸侯国惊讶的是,他们手下的清博士也有样学样,有的甚至直接架空诸侯国的君主。其中,就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而言,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国家瓜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就鲁国而言,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也控制着鲁国的权力。
[img]578582[/img]
鲁国三桓起源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鲁庄公继承了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也叫共仲,后代称仲孙氏)。又称“孟”,又称孟氏、孟孙氏)、二次子叔牙(后代称叔孙氏)、次子季友(后人称季氏)按分封制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人形成大家族。因为三个家庭都来自鲁桓公,所以被称为“三桓”。所以,问题来了,鲁国三桓实力雄厚,为什么不学“三家分晋”,把鲁国瓜分呢?
[img]578583[/img]
一
@ 笔者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三桓之没有学习“三家分晋”,将鲁国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鲁国在周朝诸侯国中非常重视礼法。鲁国(前1043-前249年),先秦诸侯国,姬姓,侯爵,第一位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周代众多诸侯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周之最亲莫如鲁,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了典型的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之为“周礼在鲁里”。
[img]578584[/img]
相应地,晋国虽然也是姬姓诸侯国,但并没有遵循周礼,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体现在“曲沃代翼”上。曲沃代翼又称曲沃代晋、曲沃克晋、曲沃篡晋。是春秋初期晋国近70年的内战,@ 晋国公族曲沃武公攻入晋都翼城,打败晋侯,取代晋国君主,小宗篡夺大宗,成为礼乐崩溃的初始事件。此外,晋国被魏国、韩国和赵国瓜分,这也与曲沃代翼的负面影响有关。
二
与晋国相比,鲁国是一个严格遵循周礼的诸侯国。因此,鲁国三桓虽然掌权,但从未对鲁国表现出任意,即使在鲁国晚期,三桓也对鲁国君主毕恭毕敬。也就是说,周礼对三桓的束缚,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没有朝着分裂鲁国的方向发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过于遵循周礼,导致鲁国在对外争霸战争中畏手畏脚,战国时期没有变法图强,导致战国时期衰落,甚至最终被楚国摧毁。就晋国而言,卿博士并没有受到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束缚。毕竟曲沃代翼的历史事件是晋国君主破坏周礼的最好体现。
[img]578585[/img]
@ 鲁晋情况不同,直接导致两国结局不同。@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鲁国三桓很强大,但他们在鲁国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春秋后期,当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时,他主张维护鲁国君主的地位,削弱三桓的实力。也就是说,在鲁国,仍然有许多清医生像孔子一样支持鲁国君主,这可以理解为反对三桓的力量。
三
与此同时,三桓内部的反对势力也非常强大,春秋后期,三桓内部甚至出现了家臣掌权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三桓对鲁国君主负责,家臣对三桓负责。然而,对于三桓的家臣来说,随着势力的增强,他们已经敢于违背三桓阴的奉阳。例如,阳虎原本是鲁国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的家臣,通过控制季孙氏来控制鲁国的朝政。然后在与鲁国三桓的斗争中失败,逃到齐国后被迫害,逃到晋国,被赵鞅重用。杨虎全心全意地协助赵鞅,壮大了晋国卿医生的力量,从而推动了三家分晋事件的到来。
[img]578586[/img]
与鲁国三桓相比,清医生的家臣在晋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即魏、赵、韩三家也没有被家臣架空。对于鲁国来说,三桓在内部受到家臣的限制,在外部受到孔子等人的反对,三桓在利益上也有分歧和竞争,这使得他们很难共同分裂鲁国。就晋国而言,如果没有晋阳之战,可能就不会有三家分晋,也就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智氏消灭了韩、魏、赵,取代了晋国君主,导致了田等历史事件。
四
@ 第三个原因是鲁国三桓和鲁国君主同出一脉,没有必要瓜分,即鲁国三桓都是鲁国的宗室。就晋国的卿大夫而言,不是晋国的宗室,也不是异姓卿大夫。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也下降了,实权由六位医生(韩、赵、魏、智、范、中行)控制,还包括英、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击。后来两家(范、中行)被打散,还有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在这四个家庭中,智家的势力最大。晋阳战争结束后,智氏被淘汰,魏、韩、赵三家分晋,形成了魏、韩、赵三个新的诸侯国,与秦、齐、燕、楚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
[img]578587[/img]
就鲁国而言,鲁国似乎是卿大夫掌权,实际上是为宗室掌权。既然是宗室,鲁国三桓本人也很维护鲁公。同出一脉,同为本家,篡位违法。这个关键因素直接促使鲁始终完好无损,没有像三家分晋这样的历史事件。一般而言,鲁国先后传播了25世,34位君主,持续了795年。由于种种原因,三桓虽然强大,但始终没有瓜分鲁国的倾向。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灭亡,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七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祭,彻底告别了战国历史的大舞台。
鲁国时期的三桓实力如此强大 为什么他们不学三分晋分裂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