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是指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骑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三国志》作者陈寿写魏书卷17时,将这五位将军合传,讲述了将军的生活事迹。后来,他评论道:“(魏)太祖建兹武功,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与关羽进行了直接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战役中,于禁被关羽淹没了七军,从而毁了他的名声。相反,徐晃击退了关羽,解决了樊城的围攻,从而确立了他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的最高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是右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常见的官职。所以,问题来了,于禁和徐晃,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将军,他们的官职大学是谁?
一
@ 左将军和右将军都属于四方将军的范围。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其中,就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而言,在地位上仅次于大将军、骑将军、骑将军、卫将军。当然,在曹魏武将的官职中,四征将军的地位往往高于四方将军。
但即便如此,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已经是当时地位较高的武将了。前者在曹魏官至左将军,后者在曹魏官至右将军。在官职上,左将军和右将军的等级明显一致。然而,在具体排名中,右将军往往更高,即左将军之前。原因自然比较简单,也就是古代历史上大部分朝代一般都是“以右为尊”,右将军自然比左将军大。
[img]579309[/img]
二
没有出其右,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意思是古代以右为尊。《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和语,汉廷臣不能出其右。”
《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见和语,汉庭臣无法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右为尊几乎是一种共识。
在古代的官职中,《史记·陈丞相家族》记载:“江侯勃是右丞相,排名第二。”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右丞相的地位高于左丞相。
《汉书·周昌传》记载:“左迁”颜师古注:“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位为左迁。“汉以右为尊”在宋戴儿的《鼠普》中记载:所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唐朝时期,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唐代的字位应以左为尊,这个题目中的“左迁”是指贬,是用汉代的习惯语,是以右为尊。
三
与此同时,汉末三国时期,《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在蜀汉武将中,姜维作为将军,地位自然最高,“处群臣之右”,其中“右”字,相当于上面的意思。再比如公元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中,作为右将军,张飞在左将军马超之前。
至于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合,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后,任命张合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睿派将军曹真督领诸将抵抗诸葛亮。曹睿让张合右将军(张合从左将军变成右将军,虽然是平级转官,但当时以右为尊),让张合督诸军,在街亭阻挡诸葛亮将军马苏。对张合这一职位,也说明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中,右将军比左将军大。
[img]579310[/img]
四
@ 综上所述,于禁和徐晃,左将军和右将军,显然是右将军徐晃的官职更大。对徐晃来说,他在曹操手下做出了许多贡献,参加了徐州、官渡、冀州、白狼山、南郡、关中、夏侯元平凉州、汉中等几场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紧随关羽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大围攻,彻底解除樊城围攻。所以,很明显,在襄樊之战中,徐晃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巅峰。
相应地,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可谓身败名裂。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督七军前往救援,被关羽利用秋雨全军覆没,投降后被监禁在南郡。随后,关羽被吕蒙击败,于禁流落东吴。孙权向魏国称藩后,于禁被送回魏国。在颠沛流离下,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自然很尴尬。值得注意的是,魏文帝曹丕虽然表面上安慰于禁,但却暗暗让人作壁画羞辱于禁,于禁因此羞辱而死,被恶死为李侯。换言之,襄樊之战的表现,直接导致了禁令的悲惨结局,这与徐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死于壮侯,儿子徐盖继承。徐晃得在曹操庙里享受祭祀四年(243年)。
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哪个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