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令人难忘的历史。如果说当时的列国纠纷,秦与山东六国的斗争无疑是最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大秦帝国》中、《东周列国》等影视剧多次提到“函谷关”、“函谷关”一词在《左传》中也多次出现。由此可见,函谷关是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关口,是秦六国战争的焦点。
函谷关故址位于豫(河南)西灵宝县老城西南,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元和县志)。
从西到潼关,东到萧山,古称桃林或萧函。春秋时期属于晋国。公元前627年,秦趁晋文公的新丧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不仅是晋国的盟友,也是晋国的弟弟。秦国不打招呼就攻打郑国,引起晋国的不满。
[img]576014[/img]
(晋襄公
秦军攻打郑国,本来想偷袭成功,但郑国已经准备好了,秦军撤军西归,在回军的路上,将晋国附庸滑国灭掉,晋国军臣决定好好教训一下骄傲的秦人。
晋襄公派大军埋伏在萧函之地,对撤兵回国的秦军进行毁灭性打击,伐郑的秦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之战”。
“当时晋文公葬还没有埋葬。王子襄公怒不可遏地说:秦侮我孤独,因为失去了我而滑倒。于是墨衰,发兵遮秦兵于萧,击之,大破秦军,没人得脱。”(《史记。秦本纪》)
进入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为晋国,魏国获得了萧函之地,魏国位于优越之地。此外,几代魏王努力治理,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img]576015[/img]
(战国形势图)
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商鞅改革后,秦国实力增强,与魏国频繁斗争。从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14年,它逐渐占据了曲沃、焦城和陕城。
秦国觉得这里天险易守难攻,于是建了函谷关。东西长7.5公里,谷中路只能一车通行,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凭借函谷关,秦国多次将山东六国挡在国外,成功抵御列国的进攻。
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攻秦,到函谷而军。(《史记.韩世家》)“公子率五国之兵在河外破秦军,走蒙羁。秦军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魏公子列传》)“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是相与合,西伐秦,楚王为长,春申君用事,到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败走”。正确利用地理环境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规划和指挥战争时,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军事指挥官也充分考虑了山川、道路交通等条件对军事战争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山东国家总是选择函谷关作为进攻秦国的通道呢?秦与列国之间还有其他路线吗?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由山西高原、豫西丘陵地区、商洛山区、南阳盆地等地形复杂的天然屏障隔开。这一地区的自然地形不利于大部队的运动和发展,也就是说,不利于大兵团的作战。无论是秦国还是山东六国,都想把军队拉到对方的开阔平原上开战:秦之关中平原、山东黄淮海平原、胶莱平原等地都在对方的心腹。如果能把军队带到这些地方,就能直接捣黄龙。
事实上,如果你想通过这个地区,有三条路可走:
晋南豫北通道。从陕西边境的临晋(今陕西大理)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穿过太行山麓南端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轮廓,进入华北,直达赵之邯郸所在的冀南平原。
[img]576016[/img]
(晋南豫北通道)
豫西通道。从咸阳到渭水东行,在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山区,沿着黄河南岸经过函谷和陕西城市(今河南三门峡),到达萧山,然后向东进入洛阳盆地。这是先秦时期东西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
[img]576017[/img]
(豫西通道)
商洛和南阳通道。咸阳沿灞水、丹水东南,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穿过蓝田、商县,在陕豫鄂交界处出武关,进入楚国南阳盆地,东至宛(今河南南阳),到达楚都城营都所在的江汉平原。
[img]576018[/img]
(商洛、南阳通道)
秦六国都在这三条通道上战斗过去。为了严格遵守关中大本营,秦临晋关、函谷关、武关分别在这三条路的西端修建。但综合考虑,走中间的函谷关豫西路最方便。
首先,主要原因是河南西部通道距离最短,道路相对直,另外两条路线曲折,行军费时费力;第二,河南西部通道靠近韩国和魏国,直接,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方便。与北线的“晋南河南北部通道”相比,远远隔离了赵国和秦国的腹地;南线的商洛和南阳通道与秦岭隔离,使秦国的腹心关中平原与楚国隔离。
因此,位于豫西通道已成为各国兵役的首选,西端的函谷关已成为秦国防御的重点。对于秦国来说,在东进的三条路线中,豫西通道上的敌人实力较弱。秦占萧函后,魏在豫西几乎没有重要城镇,黄河以南是韩国和东周的领土。周朝衰落,韩国是一个小国,士兵有限,秦国士兵从函谷出来,从豫西通道出发,抵抗力相对较弱。
如果走北线的晋南豫北通道,河东都是三晋重镇,可以互相帮助,对秦相当不利。秦军曾经在这个地方渡河攻城,很难守住城市。武遂、离石等城市要塞多次易手。
若走南线商洛、南阳通道,楚国是大国,秦军进攻南阳盆地,将面临恶战,取胜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从以上地理政治原因分析来看,河南西部通道对秦山东诸侯的优缺点较少。各方都把这里作为主要方向,而信谷关是该通道西段的咽喉,自然成为秦六国之间的战略堡垒。如果秦控制了信谷关,他可以保持关中的门户,保护秦川800英里的根据地;进入河南东部,指华北平原和胶莱平原。
[img]576019[/img]
(秦朝域图)
然而,无论关口多么雄伟,它都不能移动。秦国的目标远不是保护土地,而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不断改变战略。在战国时期,强者有发言权。
战国后期,山东六国的实力越来越弱。目前,各国仍在计算自己的小九九,无法真诚团结。他们很高兴看到邻居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秦国吃掉。谁知道他们“嘴唇死了,牙齿冷了”。秦国采取了各种打破战略,拉一个打一个的方式,非常有效。大秦不再单纯依靠函谷关进行防守,只剩下“进攻、进攻、再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能阻止大秦锐士的前锋。六国像羔羊一样待宰。虽然他们也有反击,但他们都变成了徒劳的挣扎。
函谷关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秦六国的战争都围绕着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