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大臣鲁肃被罗贯中描述为一个平庸的人。在演义中,我们甚至感觉不到鲁肃对东吴的贡献。相反,我们认为鲁肃为刘备的蜀汉集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据《演义》报道,当诸葛亮为主人公刘备策划荆州时,鲁肃可以说是最好的帮助,把荆州借给了蜀汉集团。而且他在东吴能让人记住的事情也只有一个横纵连横,连蜀汉抗曹魏。那么鲁肃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一个穷人吗?事实并非如此,周瑜对鲁肃的评价很高:鲁肃智略足任,乞求代瑜,鲁肃忠诚,临事不苟,能待瑜。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之表,实奇才也。若鲁肃真的像罗贯中描述的那样平庸无能。周瑜怎么会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代替自己?陈寿怎么能做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img]574355[/img]
历史上的鲁肃乐很善良。得知周瑜缺粮后,他直接把家里一半的粮食给了周瑜,于是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和鲁肃也聊得很开心。
公元200年,鲁肃和孙权第一次见面时,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相似,这是未来国家的治理政策。然而,诸葛亮还在耕种,离他出山还有八年。成千上万的军队很容易得到,但很难找到。孙权听到鲁肃的策略后自然很高兴。
虽然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值得一提的是,官渡之战发展于建安四年六月至建安五年十月。鲁肃提出最好的沙发政策时,曹操袁绍还没有决定胜负。即使袁绍在官渡战役中大败,军队也遭受了严重损失。此时仍能占据北方四州,整体实力仍在曹操之上。然而,鲁肃仍然清醒地认为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东吴未来的对手只能是曹操。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曹操已经打败了袁绍,可以说是统一了北方。此时,全国形势十分明朗。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也有着非常先进的战略眼光。
其次,鲁肃对人也有一定的看法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荆州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刘彪拥有10万军队。然而,鲁肃和孙权并没有关注刘彪,认为“主人不能守卫”。事实上,虽然有10万军队,但刘彪没有进取精神,只能是守卫城市的主人。
[img]574356[/img]
最后,让我们谈谈鲁肃的商业能力。当刘备和孙权第一次争夺荆州时,如果鲁肃没有带领1万军队抢占益阳,拖动关羽的3万军队,吕蒙能指望什么来说服零陵太守郝普?
乐善好施,能力出众。这种人注定要在历史舞台上发光。唯一遗憾的是他活得太久了。诸葛亮死后也为此感到难过。综上所述,就是一句话:不要把默默工作的老实人当回事。
他比诸葛亮早出山八年,鲁肃的真实水平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