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的诞生与隋唐时期中央帝国远征高句丽的历史有关。
公元7世纪初,隋唐统治者陆续用兵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公元668年,唐高宗时期的远征才结束。随后,唐朝将高句丽的故土分为各都督府、州县,并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统领。
[img]575244[/img]
后来创建渤海国的漠河人也在唐朝的管辖范围内。
为了稳定当地统治,唐朝迁徙了大量的高句美人、漠河人、契丹人和习人到营州安置。然而,唐代任命的营州总督虐待残疾人和虐待残疾人。营州的少数民族对此非常不满,契丹人率先发动了公元7世纪的叛乱。
高句丽遗民和许多漠河人也参加了乱世反唐活动。
然而,当时的少数民族联盟并不是王朝军队的对手,唐朝军队每天都在取得胜利。漠河人看到契丹人的总体趋势已经消失,决定四处奔波,以找到自己的出路。唐朝派契丹降将李楷固率领军队东征,但在天门岭输给了漠河人。
[img]575245[/img]
漠河人领袖大佐荣趁此机会在东牟山筑城,于公元698年正式独立建国。后来,他接受了唐廷的“渤海郡王”之封,改名为“渤海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河各部门统一为基本国家政策。然而,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前视东亚,对边缘地区的控制仍然很强,渤海在此期间扩张缓慢,与唐朝发生了多次冲突。然而,在漠河人民的传统力量范围内,他们基本上实现了周边部落的整合。
然而,打败世界很容易保护世界。巨大的土地也带来了行政困难的副作用。原有的行政结构不能满足控制国家的需要。因此,渤海学习了唐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三个省、六个部门和十二个部门,分为政府(北京)、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多达200个县,州县三级结构。
[img]575246[/img]
值得一提的是,五京是指渤海统治者后来效仿唐朝建立的五个首都: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中京显德府(位于今吉林省和龙市)、东京龙原府(位于今吉林省珲春市)、南京南海府、西京鸭绿府,这五京制也是辽代后来沿袭的。
渤海国这些都城的布局、规格、形制大多模仿唐长安进行规划,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相当宏伟。
上京作为主要城市,最具代表性,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古城。从皇城正南门到郭城正南门,有一条中轴线街,类似唐长安朱雀街,宽110米,将郭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渤海国都学到了唐朝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