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供大家参考。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始皇三次都没拔出剑。是当时秦国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使得秦国的剑一般都比较长,没能及时拔出来。以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出土的秦代青铜剑为证据。
其实这个论点是错的,站不住脚。
[img]575310[/img]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就不是唯一一个拥有伟大冶金技术的国家。韩国、吴国和越国都是发达的铸造剑地区。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践剑。据说这些国家也有技术来制造更长的剑。那么,为什么越王勾践剑的总长度不超过55.6厘米呢?这是春秋末期的文化和地域风格造成的。
到了战国时期,剑的长度开始逐渐增加,当时其它国家也有长剑的生产。比如《战国策》中有记载,齐国名将田单戴的剑很长,剑柄都到了下巴,时人称之为“修剑拄颐”。这篇文章说,60厘米是青铜剑的极限是不正确的。此外,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战国末期,长达90到100厘米的青铜剑非常常见,甚至有些青铜剑可以达到140厘米。
那么剑在这个时候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提高战争实践中的战斗技能,二是与当时贵族剑的流行有关。《楚辞·屈原·涉江》中的“长剪土地离Xi,冠切云崔伟”是指战国贵族高冠长剑的日常形象。
[img]575311[/img]
到目前为止,兵马俑出土了22把青铜剑,长度不同,最短81厘米,最长95厘米。即使秦始皇当时的长剑有100厘米,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拔出。让我们考虑一下。一个普通成年人的臂章通常可以伸展约150厘米。即使是现在一般超过100厘米的武术剑也可以很容易地拔出。秦朝的剑还没有现在长。秦始皇为什么拔不出来?
说秦始皇拔不出剑是剑太长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当时佩剑造成的。
我们现在常用的佩剑方法叫“吊剑法”,就是在鞘口弄一两个挂耳,穿上绳子或者金属链,把剑挂在腰间。这种佩剑方法不是中国原创的,而是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时期,从中东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唐朝积极吸收多民族文化后,在中国开始广受欢迎。
[img]575312[/img]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剑方式被称为璏(zhì)式佩剑法。
这样,在剑鞘的上半部分设置一个穿透腰带的方孔装置,有点像现在挂在腰部的手机套。这样,剑与身体平行,与地面垂直,剑与身体紧密结合,不会摇晃影响行动。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拔出剑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恐慌中,它会更不知所措。
此时,剑固定在腰部。拔剑时,一只手只能握住腰部的剑。拔剑只有一只手伸直的距离,这自然比双手伸直的距离短得多。拔剑很不方便。
[img]575313[/img]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样佩剑的。当他被荆轲追杀时,他躲起来拔剑,自然拔不出来。幸运的是,这时,一位大臣大喊“王负剑”,顺利拔出剑。
那么什么是“负剑”呢?它是为了顺利地拔出剑。人们通常沿着腰带向后移动剑,使剑形成被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们低下头,用手从肩膀或脑后握住剑柄,向前拔出。
并非说秦始皇不会负剑,而是过于慌张,后经大臣这样大喊大叫,瞬间拔出,从而砍断荆轲的左腿。
[img]575314[/img]
此外,如果用手按下剑柄,剑尾会向上倾斜,与身体垂直,称为横刀或横剑。为了展现英雄精神,古人走路时也会炫耀。所谓“长鞠横刀出”就是这种状态。
有人把“我从横刀到天笑”理解为,拔出刀横在面前,其实也是错误的。
为什么秦始皇在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拔不出剑? 所谓剑太长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