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长安出现了一个地痞,他横行乡村,欺骗妻女。然而,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家庭,人们敢于生气,不敢说话,只能默默忍受。出乎意料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这名男子决定改变主意,开始努力工作,最终成为唐代著名诗人。
这个人就是韦应物。
相信说到韦应物,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毕竟小时候背过他的诗,比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面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会有这样的经历。那他是如何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呢?韦应物来自世家,他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的主要支部,早在西汉就定居在京兆,直到唐朝,人才辈出,是关中第一个望姓。史书记载:“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不超过韦氏。而韦应物可以说是唐朝中期韦氏家族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依靠家庭背景,15岁的魏成了唐玄宗的近侍。在这一点上,他经常出入宫殿,很多人不得不给他一些面子。于是魏开始欺负人,横行乡下,甚至把杀人犯藏在家里。
不仅如此,他白天和朋友出去欺负人民,晚上还和他们一起欺负妻子和女儿。人们为此痛苦,但没有人敢冒犯他,魏越来越无法无天。但所有这些,都因为事件的爆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安史之乱。
[img]573231[/img]
公元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家人跑到四川。途中兵变,奸相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大家逼死。皇帝匆匆逃走了,更不用说韦氏家族在他的庇护下了。
乱世中,任何权势都不值一提,保命才是最重要的。韦应物没有家庭和皇帝的庇护,此刻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不仅如此,他还成了别人欺负的对象。毕竟,有太多的人以前做过很多坏事,不喜欢他。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活的韦应物,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民间疾苦,于是瞬间醒悟,知道不能再这样浪费了。从那以后,他开始努力学习,忘记吃饭睡觉,经常“烧香扫地”,决心依靠自己改变未来的生活。
唐代宗即位后,魏到洛阳担任洛阳城一职。后来,他为京兆府贡献了曹参军、县长和比外郎。他还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滁州西涧》这首诗是他担任滁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
在此期间,韦应物不再像当初的花花公子。他勤政爱民,为人民请命,经常反省自己。韦应物一想到自己做了什么,就感到羞愧和尴尬。韦应物为官廉洁,有时自责,说自己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却让朝廷白白养活自己。
[img]573232[/img]
苏州刺史是他的最后一个官职。任期届满后,他应该回到首都,等待朝廷的下一次任命。然而,由于他是一名官员,他没有足够的钱支持他回到首都,所以他住在苏州无定寺。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最终在这里去世,享年56岁。
韦应物虽然早期不学无术,经常伤害人民,但幸运的是,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可以改变自己的错误,用“勤政爱民”来弥补自己的错误。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意境优美、淡定宁静的山水田园诗,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韦应物的一生并不完美,但这样一个不完美的韦应物值得我们尊敬。
曾经为害乡村的韦应物,如何最终成为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