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正应那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次合一个盖世英雄将诞生。分容易,合难。
[img]571173[/img]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真正把整个中国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秦朝,始皇嬴政一口气摧毁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还有隋朝隋文帝杨健,结束了西晋后400多年的分裂时期。
[img]571174[/img]
隋文帝杨坚赶走突厥,摧毁南陈,统一中国,雄才大略不用说。但他的儿子杨光皇帝被扣留了历史上最残忍的皇帝大帽子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批评。说他暴君,并不是说他喜欢像纣王那样花哨的折磨人,而是他做了一些大项目。
一 迁都洛阳建立了最大的城市
[img]571175[/img]
隋文帝以大兴城为国都,儿子杨光一上台就拒绝了。他用了一百万人,花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把洛阳建成了一座27英里长的超级城市。洛阳城位于关中、江南和河北的中心,这三个地方是三个原本为自己而战的国家。洛阳城已成为三地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使三大板块牢牢结合,影响后世数千年。
二 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
[img]571176[/img]
自古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最富饶的地方鱼米之乡。与华北地区相比,它要差得多。为了提高华北的生产力,更方便华北和江南的交通和运输,杨迪皇帝在东都洛阳建成后做出了重大决定。他挥挥手,数百万人同时工作——挖掘京杭大运河。地形复杂,南北之间困难重重。大运河全长近2000公里,仅用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大运河连接江南、洛阳和涿州(今北京),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6倍),连接长江和黄河,为中国南北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认为,这两个超级项目受到批评,是劳民。建城一年,挖运河六年,这是多快啊!至于劳动人民是否真的像史官说的那样无数累死的人,也值得商榷。建城主要是平地基修路建房,挖运河也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开挖的。古代没有像样的照明设备,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当今社会相比,工作强度要差得多。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死?别忘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证实,秦始皇修长城,根本没有大规模死亡。
而这两个项目,也体现了杨光深远的战略眼光。都是当代功在千秋的项目。东都洛阳建成后的朝代,除了异族特别强大(成吉思汗那种)或者皇帝特别昏庸(老赵家那些),华夏地区再也没有分裂过;华北地区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好。这也说明杨光并非无能的皇帝。说完一些争议,再说公认的利民之举。
三 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
[img]571177[/img]
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有两种:一种是西汉时期中央特派员在当地选拔当地人才,向朝廷推荐察举制。一是曹魏后期家族世袭的九大产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阻止了太多有知识有能力的贫困学生。
在登基的第三年,杨迪皇帝开始了官员选拔的改革:开设进士科,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撰写论文,讨论当前的政治问题。通过考试的学生名为进士就是进入爵禄之士。虽然制度在这个时候不是很完善,但打破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让关键岗位上有更多有能力的人,是一项重大创新。从此,科举制成为封建王朝选举能人最基本的方式,即使是现在的高考也有当时的影子。
经过500多年的分裂,隋朝的皇帝不仅要把完全剥离的土地拉在一起,还要把分散的人民聚集在一起。这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领导人有广阔的视野和整体形势。杨迪皇帝的巨大项目和科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历史学家要专注于描述他的残忍?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仔细想想,夏朝的杰,商朝的周,包括秦始皇,遥远的末代皇帝都被历史学家称为残忍的皇帝。也许这样的说法可以让篡位的人变成正义之师。像司马家这样的窃国者,已经成为一种令人鄙视的存在。作者在这里写道,司马家族突然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尊重历史。而周武王、李渊等人的功绩,也要在我心中打上问号。
隋文帝结束了西晋四百多年的分裂 隋文帝真的是暴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