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魏武卒的巅峰之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三家分晋后,魏国获得的土地位于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处中原,四面强国环绕,四战之地。魏国在建国之地有很强的忧患意识。魏文侯魏斯执政期间,大力提拔贤臣名将,组织改革,增强国力,以吴起攻打秦国,夺取河西之地,以乐羊为将领摧毁中山国,与赵韩合作,一举确立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
河西攻秦,夺地数百里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采用吴起的建议,先在河西立足,再大规模攻击秦国,夺取河西之地。魏国首先在少梁修建城市,作为攻击秦国的战略前沿。如此明目张胆的在家门口架武器,自然引起了秦国的警惕。秦发兵攻打魏军,试图拆除少梁城,被魏军打败。秦国别无选择,只能沿着黄河修建防御工事,试图阻止魏军西进。
公元前413年,魏军开始大举进攻河西地区,深入秦国,在郑大败秦军。公元前412年,魏击率军攻克秦国繁庞。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领魏军再次攻打秦国,攻克临晋、元里两地,并在临晋筑城防守。公元前408年,魏军再次攻击秦国,占领洛阴、合阳两地,并在洛阴筑城屯兵,防御秦国。此后,魏军在河西的战略转向防守,重心转向中原,开启了魏国的衰落之路。
[img]570364[/img]
吴起镇守西河郡,训练魏武卒
经过十年的战斗,魏军终于把所有的土地都带到了河西,把秦国赶到了洛水。魏国设立了西河县。在翟黄的推荐下,吴起担任西河县的守卫。吴起担任河西,积极备战,防御秦军。与此同时,吴起开始改革魏国的军事制度,组建魏武卒。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精锐步兵。在吴起的带领下,他创造了“战争72,全胜64,其余均解”的杰出成就。魏武卒以招兵为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也造成了中国古代难以选择的招兵制和征兵制。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甲,操十二石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舟带剑,赢三天粮,日中而百里。中试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魏武卒的选拔必须是一个强壮的士兵,三重甲,持有剑,弩,携带50支箭,携带三天的口粮,考核标准是6小时步行100英里,比现在军队50公斤越野50公里的强度高,身体素质绝对强大。
[img]570366[/img]
精兵强将的选拔保证了这支军队的优秀程度。吴起还聘请教练进行训练,训练魏武卒的个人作战技能、阵法、编队和联络指挥,确保军队禁止,如使臂指。并提高待遇,严格奖惩,重罚,更重奖励,一人立功,全家奖励。超越时代的训练和组织思想,使魏武卒迅速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英力量。
阴晋之战,以一当十
魏武卒成立后,他们没等多久,一场大战就来了。秦不愿意落入魏之手,也不再满足于之前的小打小闹。公元前289年,秦发动50万大军攻打被魏占领的阴晋。
魏国实行了新的军制,严厉奖惩。魏军士气高昂。当他听说秦军进攻时,成千上万的魏军不等命令,也就是说,他们穿着盔甲去战斗。吴起要求魏武侯带领5万名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作战,但他没有立下太多的战功。魏武侯同意了,并派出了数百名骑兵和3000名骑兵协助作战。
秦军和魏军在阴晋展开了一场战争。魏军虽少,但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秦军虽多,但大多是训练不足、装备不足的简单武装农民。魏率先攻击秦军。经过反复穿插和分割,秦军无法抵抗魏军,全线崩溃。魏创造了战胜50万秦军的辉煌成就。
在阴晋之战中,魏军贯彻了吴起兵不多、不治、不精的思想,率先攻击秦军薄弱的农民武装,反复穿插,迅速击败秦军。秦军的主力军数千辆战车,两军相互渗透,难以发挥作用,秦军难以相处,最终崩溃。
[img]570367[/img]
秦国穆公之后,国力下降,内部贵族势力难以平衡,内讧不断,贵族随意废除国君,整体国力不断下降。秦惠公孤注一掷发动的50万军队,军团内部贵族势力盘根错节,难以协调指挥同步。为了保持实力,各贵族之间难以避免争吵和逃避战斗,导致士气一次又一次下降,无法与军纪严明、指挥一致的魏武卒竞争。
魏武卒是步卒中的精英,但秦军只以传统车兵为主战力量。为了适应时代潮流,他以强势作战,但没想到魏军以强击弱,直接以魏武卒攻击最弱的农民军。他首先崩溃了,牵连了整个军队。成千上万的主要战车部队没有战斗就输了。这也是秦国长期被三晋封锁在西城区的原因。他的国家极度缺乏优秀的将军。他仍然停留在春秋时期的指挥和作战中。他被魏军疯狂训练。直到商鞅变法,秦国才逐渐出现名将。
阴晋之战是什么?魏武卒巅峰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