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画比中国画更写实」这似乎是大多数艺术门外汉的共识。然而,只是「肖像画」恐怕东西方的区别远不止是和不一样简单。中国所谓的「肖像画」恐怕比我们传统的理解更复杂。根据用途,有些必须画得不像。所以中国的「肖像画」到底有什么规矩?
[img]568514[/img]
先说结论:肖像画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些要求「酷肖」,有的则要求「程式」。早在古希腊,肖像画就分为两种背景:一种是怀旧的功能,弥补缺席的需要;另一种是赞美功能,旨在赞美功能。前者需要酷,后者需要美化。在古罗马,肖像画还增加了第三个功能:简单地为爱或美丽服务。
在庞贝古城的壁画中,有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对面包店老板和他的妻子,大约在公元40-75年之间,可以说是第一幅保存至今的欧洲肖像画。中国肖像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没有实物。现在已知最早的中国肖像画是战国时期出土的长沙楚墓人物龙凤丝画和人物御龙丝画。
在中国肖像画的历史上,皇帝和贵族的一部分得到了最大的关注。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可以说开启了帝王肖像画的先例,也制定了帝王肖像画的基本规则:英雄不生气,平庸的主人沮丧,仁慈的主人慷慨宽容。但仅限于古代的图像保留技术,这些皇帝的外表基本上是假设的。
[img]568515[/img]
中国后人通过肖像来评价古人,而西方则通过肖像来巩固统治,法网路易十四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标准画像」他掩盖了自己的衰老和疾病,复制了许多,悬挂在各个宫殿里。他不能亲自参加国外使节,这样节日就应该向肖像致敬。但这个标准图像确实有点夸张,路易14岁63岁。
清朝才子袁枚在他的《随园诗》中写道:「古无小照,起源于汉五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现在庸夫俗子都有行乐图。」写的是明清时期,经济发达,阶级混乱,社会世俗化,个人主义显示出迹象。世界上的肖像已经成为表达其社会地位的一种常见手段。为世界画肖像需要画家更聪明地处理绘画。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于1600年左右抵达中国,后来成为清朝的宫廷画家。他将西方肖像画法引入中国,促进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并将中国人物肖像画推向1900年左右的顶峰。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郎世宁最大的贡献是「西画中用」,融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被后人称为的画法「郎世宁新体画」的新格体。
归根结底,中西画在人物肖像上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审美观念。西方主要是「日神精神」以理性为主,强调思考问题;而中国则是「酒神精神」优先,往往追求更多「无声胜有声」。因此,西方更注重分析对象,而中国更注重理解转化对象,中国书法「计白当黑」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古代皇帝的肖像画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