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要迁都长安,被赵光义一顿喷了回去,原来里面隐藏着这么深的政治阴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往下看。
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对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世界把幽蓟当成北门,没有幽蓟就常常不安。”。
而且早在平定南唐的时候,他还说了一句更有名的话:“卧榻一侧,怎么能让别人打呼噜!”
如果说南唐、后蜀、吴越这些小国都是睡在卧床边的“别人”,那么辽国这个庞然大物,简直就是睡在卧床边的狼。
赵匡胤有自己的想法,如何看待狼,对狼采取什么措施。
[img]568017[/img]
@ 中原大地饱经五代乱世,处处疮痍,中国急需一段时间休息。
赵匡胤的计划是在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在辽宋之间充当缓冲,生存北汉。
为了恢复16个州,他积累了大量的钱和食物,建立了一个“封桩库”,并计划节省30万或50万银。如果他能赎回辽人,他就会赎回。如果他不能赎回,他会“分散财富,筹集勇士,俾图抓住耳朵!将这笔钱作为军费,强行收取幽云十六州。他说辽兵多次入侵我的边境。如果我以20块丝绸的价格买了一个辽兵的头,辽国只有10万精兵。只要我花200万块丝绸,我就能把它们全部消灭。
汴梁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一代纵横家张仪说:“魏之地势,固战场。“周围没有山脉障碍,建都就在这里,也就是在辽国的兵锋下。为了解决辽国骑兵对北宋首都汴梁的威胁,他毅然提出:“我想西迁。根据山河之胜,我过去常常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计划先迁都洛阳,如果可能的话,再迁都长安。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关陇、北通幽燕、南部荆襄”,四面环山,雄关林立,临洛水,负芒山,望伊阙,据成皋,控萧函,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宋朝以前有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建都,是“九朝古都”。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日常生活中的郎李符给出的理由是洛阳穷,太穷,经济衰退。而且,饱经战火,建筑被严重破坏,不适合皇家居住。
所谓贫穷和破烂,都是偷懒鬼的借口,不能成为理由。
[img]568018[/img]
铁骑的左右厢都指挥着李怀忠的另一句话,却不得不引起赵匡胤的沉思。
李怀忠说:“东京有汴渠之水,江淮米几百万,都下兵几十万。”他还说:“而且,府库里的重兵都在大梁上,已经安定了很久,不可动摇。一旦你想迁徙,你的部长就看不到它的好处了。”他认为汴梁已经获得了运河和水运的好处,京师的地位已经固定,不可动摇。如果他坚持迁都,那将是有害的。
事实上,自后梁建都汴梁以来,几代统治者不断挖掘运河,通水运输。赵匡胤自己成立大宋以来,从建隆二年(961年)开始在汴梁周围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挖蔡河到达徐镇,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经陈州、颍州直达寿春,并在汴梁北部挖掘五丈河和金水河。开宝年间,以汴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建设完善。江南米粟从长江到淮河,汴水到京师;陕西米粟从三门峡到黄河,到汴水达京师;陕西米粟从惠民河到蔡河,到汴水达京师;京东米粟从齐鲁到五丈河达京师。
总之,交通发达,粮运便利,建都在汴梁,可取天下米粟养京师。这是建都洛阳或长安无法比拟的。
然而,这不仅是汴梁作为京师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赵匡胤认为,既然汴梁城所需的物资都是仰向水路的,一旦水路被截,京师就会被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
@ 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晋王,也表示明确反对迁都。
他引用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一句话进行反驳,他说:“在德不危险。”
当年,吴起与魏武侯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更为重要。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在古代,三苗的德义不修,夏杰不修,尹周不修。虽然有危险的河流和山脉,但它无法挽救它的死亡命运,据说安邦治国“在德国不是危险的”。
应该说,吴起的观点是正确的。
,再坚固的堡垒,也会有被打破的缺口;而这个缺口,往往出现在内部。
但是,首先要有险固的河山,然后要不断提高国家的政治修养,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国运兴旺。
摆脱地理因素的影响,只强调政治修养,就像银行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只希望征服他人,说服劫匪放弃盗窃和抢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根本不能得到保障。为了提高国家安全因素,我们必须继续投入强大的军队。
为此,都城汴梁地区常驻军数十万,城内外连营设卫,取代山河之险。
迁都计划在群臣和晋王的反对下搁浅。
赵匡胤无痛地说:“晋王之言固善,但不出百年,全世界民力都在努力。”
赵匡胤的预见是准确的。如果不迁都,京师的生存完全取决于运河水运的支持,运河的开挖和维护将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无休止的开挖和张疏浚将使人们疲惫不堪。
长江下游原本经济发达,但由于水路与京师畅通,自然成为京师粮食物资的主要来源,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当京师集天下之财时,京师虽然繁华,地方却更加困难。
未来的发展,正如赵匡胤所预测的,百年前,国力耗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巨额军费往往透支国家财政,财政“贫困”和军事“弱点”最终难以回归。
[img]568019[/img]
这儿,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
自古以来,统治者选择首都的考虑因素无非是军事、经济和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统治者需要位于首都,内制诸侯和外国敌人;在经济上,首都需要繁荣、发达、自给自足,不能完全依靠远程运输;在地理位置上,首都需要发达的水陆交通。
在论证迁都的可行性时,赵匡胤和李怀忠都紧紧围绕这三个因素展开。
但是赵光义倒好了,突然扔了一个书包,让人觉得它既迂腐又刻板,不知道如何分担赵家的烦恼。
但是赵匡胤很难反驳他的书包。如果你想反驳,你就会成为一个拒绝“修德”的人。他和三苗、夏杰、殷纣是同一类人物,应该被万民唾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赵光义既不迂腐,也不刻板,相反,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
那么,他为什么坚持反对迁都呢?两个字:利益。此时,赵光义在开封府担任府尹16年,培养了大量的亲信,朝鲜的势力不断壮大。如果迁都成功,他的势力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这当然是他不想看到的。
事实上,赵光义雄心勃勃,对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不满意,他的志向是登上龙椅,俯视世界各地。
赵匡胤提出的“迁都之议”吓坏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者,他不得不加快行动。六个月后,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华丽地转身,从一位亲王变成了北宋的第二位皇帝。
赵光义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赵匡胤想迁都长安,为什么赵光义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