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今天给大家讲讲郑和和哥伦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郑和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马哈只有第二个儿子,郑和有四个姐妹。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军进攻云南,马和只有十岁,被明军副司令蓝玉带到南京,阉割成太监,进入朱迪的燕王府。姚道衍和尚在永乐元年(1403年)收马,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郑和在永乐二年(1404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成祖朱迪在南京御书郑以纪念战功的史称,字赐马和郑姓郑和。并晋升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明成祖非常信任郑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
[img]567732[/img]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数万人和数百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前往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真腊、古里、暹罗、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距离红海、麦加和非洲东海岸索马里最远。舰队的长途航行规模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先于欧洲人的“地理发现”,比哥伦布早87年发现美国,比迪亚士早83年发现了良好的愿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意大利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1492~1493年,1493~1496年,1498~1500年,1502~1504年),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屿。
[img]567733[/img]
纵观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郑和的收入远不如哥伦布。为什么?
郑和远航不仅是一种国家行为或贸易行为,而且具有巨大的文明势能,或支持巨大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强大的技术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船队在船队规模和船员人数方面根本无法与中国船队相比。郑和第一次航行有27800多名士卒和62艘“宝船”,其中长约126米,宽约51米,9桅12帆,排水量约17708吨,载重量超过8500吨。
相比之下,哥伦布只有三艘船和88名乘员。旗舰“圣马利亚”只宽8米,长38米,排水量只有250吨,是郑和宝船的70分之一;另外两艘船的“平塔”和“尼娜”更小,只有“圣马亚”的一半。
[img]567734[/img]
中国人的远航能力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宋代出现了一艘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布帆取代了竹帆,甚至建造了4层3桅12帆,可载500人的大型海船。明朝海军可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亚洲国家,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甚至欧洲所有国家的海军总和。
从1403年到1433年,南京附近的码头建造了约2000艘船只,其中包括近100艘370至440英尺长、150至180英尺宽的船只。这表明,中国不仅拥有海洋航海所需的技术,而且还大大超过了西欧。
虽然郑和舰队有七次远航,但中国人从不抢劫或屠杀,这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其他侵略印度洋的欧洲人明显不同。的确,郑和舰队在与沿途各国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和谐、自律、平等的原则,不欺负小,不欺负弱者。这与殖民扩张中海盗般的葡萄牙人唯利是图、烧杀抢掠行为明显不同。这与西班牙人在美国大开杀戒、斩杀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的行为截然不同。
[img]567735[/img]
当时欧洲很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气候寒冷,农业生产率低,单位土地面积只能养活中国和日本的几分之一。此外,长子继承制使其他儿子失业或失业,因此外国侵略和殖民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碰巧,离欧洲不远,有一个巨大的美国人口稀少,等待着被“发现”。因此,哥伦布远航被认为是一笔盈利的生意。
但是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出发的时候,根本不是去找美洲,而是去印度和中国的陆路被土耳其人截断后,欧洲人必须从相反的方向(向西航行)找到通往东方的路。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人才意识到,在发现新大陆几十年后,根本不是印度,而是美洲。
相比之下,中国没有欧洲巨大的人口压力,因为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业产出率远高于欧洲。此外,当时还有云南、贵州、内蒙古、东北等广阔的土地需要开发。这意味着,由于深层原因,中国人不可能有“发现”新大陆的动机。郑和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没有必要担心猴子。因此,有点难让他下西洋,获得一万利润。
为什么郑和的收入远不如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