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汉,都是皇帝昏昏欲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政府黑暗等负面形象。然而,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说:“三代以来,风俗之美一直存在于东汉。”清人赵毅说“东汉尚名节”。总之,东汉是一个“五讲四美”的时代。
西汉开国功臣多为市场无赖,而东汉开国功臣则是儒家气象。光武帝十几岁时曾在长安太学习。功臣邓禹和他是同学。即使是皇帝的警察部队也应该每个人都知道孝经。在这样的社会习俗下,每个人都重名节,讲节操。在东汉末年的党狱之灾中,大多数受害者主动自首或自裁。
李英所谓“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主动造诣狱投死。与他一起去世的荀旭死前说:“求仁得仁,谁恨也。”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英的门徒。他因被遗漏而没有被列入党员名单。他主动辞职,并申请填写自己的名字。著名将军皇甫被归因于党的监禁名单中没有家乡人,所以他自称是党员。
范倾是汝南县的功曹,在党狱之祸中享有盛誉。汉灵帝继位后,大朱党人。诏书下来,要抓范倾,本县督邮抱着诏书,把自己关在驿站的传舍里,躺在床上哭。范倾听后,主动自首。县长听说后,解开官印和丝带,准备和范倾一起逃跑。范倾对县长说:“我不能拖累你,更不能让我的老母亲一起逃跑。范倾被杀时,母亲来看他,说:“今天你和贤士大夫李颖同名,没什么好后悔的。”
[img]566789[/img]
另一个著名人物是张俭。朝廷的通缉令下达后,他逃离了家乡,在路上被迫逃跑,去路边敲人民的家寻求帮助。听说他是张俭,每个人都冒着被连坐的危险来保护他,帮助他逃跑。后来,张健逃到山东省东莱县,住在李都的家里。县长毛琴用武器追赶李都的门。李都拉着毛琴说:“张健是世界上著名的绅士。每个人都知道他是无辜的。今天你抓住了张健,忍心把他带走吗?”
毛钦拍了拍李杜的肩膀说:“你怎么能说只有你保护张健,我呢?”李杜说:“如果你这么说,那就是把我一半的道德分开了。”毛钦叹了口气,李杜试图把张健送出关塞。后来,有几十个人因为保护他而逃跑了。
[img]566790[/img]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徐孺下陈藩之榻”。陈藩在汉灵帝当官到太尉。当他被囚禁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是一个著名的大臣,宦官不想碰他。然而,当他听说事件时,他带着学生和下属冲进皇宫,与宦官进行最后的斗争。结果,他被逮捕并杀害了监狱。《后汉书》评价他:他没有隐居逃避社会责任,而是承担起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死亡作斗争。
无论是党囚名人不畏强奸,杀人成仁,还是世界人民的辛勤感慨和波荡而从,读起来依然令人敬畏。
与西汉风气完全不同,东汉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