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政期间,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倾朝野,他们的弟弟张昌仪是洛阳令,走路请别人做私事,没人敢不听。
[img]565892[/img]
据《资治通鉴》记载,张昌仪有一次早朝,一位姓薛的候补官员向他行贿求官,给了张50两黄金和一份简历。张昌仪收受贿赂,将简历交给负责选官的天官侍郎张锡,要求张锡任命他。几天后,张锡不小心丢了简历,赶紧问张昌仪求职者的名字,张昌仪骂道:“做不了事的家伙!我也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只知道他姓薛,回去找候补官员有薛姓,给个官就行了。“张锡找到了所有注册的候补官员档案,但有60多名姓薛的候补官员。因为他们分不清是哪一个,所以他们都被安排了。
根据规定,唐代科举考试分为礼部考试和官部考试。先进行礼部考试,通过考试的,即取得官员资格(候补官员),成为官员后备军,但不是官员。要真正成为官员,还必须通过官员考试。笔试和口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结合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对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正式授予官职。很多士子一辈子都过不了吏部考试,一辈子都是候补官员的身份。
[img]565893[/img]
可以看出,这60多名姓薛的候补官员一举摆脱了“候补”的帽子,正式当官,这是非常偶然、突发和戏剧性的。恐怕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梦见过自己的梦。
事实上,这种偶然性、突发性和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专制政体下,在人治社会中。这是,虽然朝廷有官员选拔制度和官员任命制度,但在当权人看来,这只是一种给普通人看的装饰。一个人能否真正进入一个热门的官场,不在于他的能力和水平有多强,而在于他是否有“官二代”的背景和背景,是否有“富二代”的经济实力。一个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普通人,要想获得正式当官的机会,就必须依靠偶然、意外、大运会和戏剧性事件。就像上述60多名薛候补官员一次被安排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薛姓候补官员“正式”,看似偶然,实则不可避免;看似突发,实则正常。
为什么张昌仪在官员选拔中录取了所有姓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