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年元和14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到凤翔迎接佛骨。长安一度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全,毅然上了《论佛骨表》的劝诫,认为供奉佛骨真的很荒谬,要求烧毁佛骨,不能让世界上的人被佛骨误导。宪宗演奏后非常生气,想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诫,宪宗却依然愤怒,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后,他写了一首诗“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8000,想为圣明除弊,愿意将衰朽珍惜残年”,表达了他忠诚的建议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
[img]567385[/img]
韩愈与佛教、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韩愈年轻时生活在新禅宗的发祥地韶州。当新禅宗理论得到高度宣传时,年轻的韩愈无疑受到了新禅宗理论浓厚环境氛围的影响。因此,他借鉴了禅宗教外传的理论,建立了儒家道德理论。正是在佛教特别是佛教之道法的刺激和启发下,韩愈以佛教之道法为参考,提出了与之抗衡的儒家之道法。他一生中和僧人有很多交往,有15个僧人有诗有文。韩愈的生活经历与佛教佛教有着如此广泛的接触,为什么他在思想深处如此坚定地拒绝佛教佛教呢?韩愈否认和排斥佛教佛教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个是夷夏的概念。这个概念根深蒂固。早期,道教徒编造了“老子化胡”的说法,说佛教是道教的祖先——老子在野蛮的地方教胡人,以提高道教的地位。韩愈从夷夏狭隘的民族观点出发,只证明佛只是夷狄之一。...举夷狄之法,加上先王之教,臣不君其君,子不父其父,安得不沦胥为夷狄?但中国却胡化了。夷夏的韩愈观念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img]567386[/img]
二是用世观念。韩愈最担心佛教的是“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骨表》),“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儿子而不是父亲,臣子而不是君主,民间而不是事事”(《原道》)。“韩愈用“清净寂寞”这个词来概括释氏的目的...他承认佛教的‘高’,但不切实际。先王之教注重修身治人,化民成俗,是一件非常贴近日常伦常的事情。在务实的中国人眼里,佛家追求涅盘是不可能和不人道的。韩愈非常尊重孟子,说他可以拒绝杨墨。他的功绩不在于下,他说“解老之害太过杨墨”。“他的排佛完全从人们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纠正隋唐六代为福田利益降祭佛的虚伪和巨大浪费。佛教在唐代盛行,大量僧人占据了大量的良田,不生产,不结婚也是事实。然而,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从纯粹“唯物主义”的角度攻击佛教在现实物质生活中的弊端,却没有发现佛教在缓解人类精神痛苦、提高人类精神境界中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韩愈深受佛教的影响,却排斥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