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在两千年内动荡皇权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外戚干政”问题一直是皇室的难言之隐。
外戚,又称“外家”,是指皇帝的母亲和妻妾的亲戚。以汉代为例,高祖刘邦死后,以吕雉皇后为首的外戚迅速控制了政府,甚至有取代刘氏皇族的趋势。
后来,虽然世界又回到了刘的手中,但外戚干政的问题依然存在。
[img]564355[/img]
此外,外戚的问题不同于朋友的问题。朝臣们拉帮结派,皇帝可以随意罢免。但是外戚的问题涉及很多,很难解决。因此,外戚干政的现象一直是皇室眼中钉,肉中刺。虽然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罕见的明君,但他们仍然经常被三个外戚困扰:薄氏、窦氏和王氏。
当汉武帝登基时,窦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甚至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为了从外戚那里恢复自己的权力,汉武帝曾经采用过“杀母立子”的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方法过于残忍,收效甚微,汉武帝逐渐被放弃。
虽然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抑制外戚势力,但外戚势力却像疯草一样生长。汉昭帝之后,霍氏家族已经能够控制继承皇权的候选人。因此,汉宣帝不忍摧毁了霍氏家族,但外戚王迅速崛起,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之后,光武帝在大楼里扭转局面,以牺牲他人的勇气恢复了汉朝的世界,建立了东汉王朝。然而,面对外戚的问题,他也无能为力。东汉末年,外戚何金独自领导政府,使东汉王朝陷入了多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汉朝被外戚架空,只是一步一步地灭亡。
[img]564356[/img]
在《汉书·外戚传赞》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尊,贫富而不为功。这是道教的恐惧,也是祸福之宗。从汉兴开始,终于孝平了,外戚宠着闻二十多人。”
其实不仅仅是汉朝,后世的北周、唐、宋、清朝也是如此。
北周静帝宇文解统治时期,外戚杨健专权。唐代的武、韦、杨三个外戚都压制了李唐皇室,其中武改变了唐朝的国名。11-14年6月15日,唐玄宗天宝继任宰相、文部尚书,并担任40多名职务。南宋理宗时期,外戚贾似道专权。
清末,慈禧和慈安共同执政。在慈禧太后的威严下,光绪皇帝别无选择,只能服从诺诺。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虽然许多古代王朝都被外戚腐蚀了,但在276年的国佐中,有一个王朝从未出现过外戚干政的问题。
这个朝代是朱元璋开创的明朝。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虽然宦官干政现象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外戚敢挑战朱氏皇族的权威。即使在明末,崇祯皇帝被起义军和八旗兵弄得头晕目眩,外戚也没有干涉皇权。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明朝避免外戚干政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明朝的皇帝大多是老君。
[img]564357[/img]
事实上,外戚之能窃取皇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趁皇帝年轻行事。
例如:
西汉昭帝八岁登基,凡事只能听外戚上官;
西汉末年,平帝十岁登基,儿童一岁登基,对王莽构成任何威胁;
后来,东汉和帝时期窦太后的专权是建立在和帝年仅十岁的基础上的;
汉安帝时期,邓太后一手遮天,主要是安帝即位时才十三岁。
由此可见,外戚势力往往是在皇帝年轻的时候利用漏洞来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纵观明朝的十六帝,除了九岁的英宗和十岁的神宗,其他皇帝都比较老。
因此,外戚很少有机会干政。
二、由于朱元璋的反复警告,明朝皇帝更加警惕外戚势力。
事实上,太祖朱元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对外戚势力感到担忧。为了避免皇权的侵蚀,他还要求工部在宫殿的门口建造一张警告红牌,上面刻着“外戚不能干政”。从那时起,明朝的皇帝每天都会看到太祖的警告。这样,警惕外戚就成了一种潜意识的做法。
当时,明朝的万历皇帝非常喜欢郑贵妃,甚至想让郑贵妃生下的福王继承大统。但正是这样一位皇帝愿意为贵妃改变王位继承人。当郑贵妃要求官员时,他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将郑贵妃贬至南京十年。
回来后,郑贵妃对朝政保持沉默,再也不敢在万历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了。
[img]564358[/img]
明末,崇祯皇帝在焦头烂额的时候,仍然没有放松对外戚势力的控制。
有一天,他发现平日里很少弹钢琴的田贵妃正在偷偷练习钢琴,所以他怀疑田贵妃的钢琴技巧是从一个官员那里学来的。在崇祯皇帝看来,官员和后妃有联系,这是外戚想染指朝政的迹象。于是,他严肃地打电话给田贵妃,问她的钢琴技巧是从哪里学来的。
田贵妃回答说她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怀疑的崇祯皇帝立即打电话给田贵妃的母亲,让母子俩相对弹钢琴。崇祯皇帝听到钢琴的声音是一样的,所以他放下了疑虑。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反复警告下,明朝皇帝根本不会让外戚出现统治的迹象。
看到宫门上的警告红牌,外戚们只能永远把对权力的渴望压在心里。
明朝的大臣们敢于直言不讳地犯罪。
虽然明朝的文官们执着于许多繁文缛节,但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并不含糊。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他们就会誓死捍卫。
在神宗时期,大臣们听说神宗万历皇帝想建立郑贵妃生的三子为王子后,有无数的书反对者。从表面上看,大臣们反对皇帝的决定,但实际上,这是朝臣们与郑的外戚之间的斗争。当时,万历皇帝用棍子、罢工者和不去朝廷的方法来对抗大臣,但他仍然没有让三子继承统一。
可见,在这样一群视死如归的大臣面前,外戚势力根本没有机会干预朝政。
四、明朝有后妃殉葬制度。
[img]564359[/img]
虽然这一制度在英宗时期被废除,但也实施了90多年。
在过去的90年里,皇帝死后,所有活着的妃子都被迫埋葬。因此,当新皇帝登基时,现有外戚势力后妃的殉葬变得群龙无首,自然无法掀起大风暴。
五是明朝的选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结婚外,还有王子朱标取春女、燕王朱迪取徐达女等。后来,明朝的后妃很少出生在勋贵家庭,大部分都是从民间选择的,所以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和自己的公主必须选择一个普通的好家庭女性。当然,范围不限于普通人,比如普通的官员和军队之家。只要家庭是纯洁的,外表是好的。
一般来说,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今天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 剩下的几十个人带进宫殿,选择一两个人作为后妃,至于其他失败的女人是礼物送回家。这样,皇帝的后宫和妃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后代没有强大的力量,自然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中国王朝两千年来动荡皇权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