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在三国时期的使用相对较少,在冷武器时代,盾牌一直被认为是个人防御的必要条件,但在西晋的一些笔记中,三国时代的战术清楚地指出,盾牌在进攻和防御战中不是必要的,甚至成为负担。众所周知,汉代中叶中国的战术思想相对完善,特别是从打败匈奴到镇压国内各种起义,汉军总结了一系列战术,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期战略思想的变化。
[img]564144[/img]
诸葛亮和司马懿注意一个快字,快必须减轻军队负荷,丢弃一些不必要的装备,盾牌是代表,不是盾牌没有使用价值,诸葛亮的八卦阵列也要求个人使用盾牌,但在一般战斗状态下,携带盾牌只会给行军带来负担,三国时期有完整的步兵和骑兵合作理论,这个时候盾牌有点多余。
第一,步兵和骑兵的合作使盾牌成为附加品
[img]564145[/img]
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最早出现在汉朝进攻匈奴时期,多兵种联合作战带来了显著优势。三国时期,这种战术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骑兵的掩护下,步兵可以更大地发挥矛的作用。事实上,一般盾牌对矛的抵抗力非常有限,矛已经成为三国时期杀人最多的武器之一,远远超过普通剑。
但说到最致命的武器一定是弩,更不用说三国时代发明了弩了,它需要更高的战斗协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携带盾牌已经成为军队的负担,所以在三国时代后盾牌的使用开始逐年减少。
唐代火药出现后,盾牌几乎失去了有效抵抗的能力。火药的渗透可以很容易地穿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盾牌。自唐末以来,盾牌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防御武器,这种战术思想实际上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多兵种协同作战。
二、三国时期出现的弓骑兵让步兵很尴尬
[img]564146[/img]
除了弩,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兵种——弓骑兵。虽然这种弓骑兵只是三国时期的替代兵种,但它已经发展成为南北朝的主要兵种。宋元时期,对抗双方以弓骑兵为骑兵主力,明朝中叶后,火器逐渐取代传统弓箭,逐渐放弃弓骑兵。
三国时期弓骑兵的出现让步兵非常尴尬。除了机动性强、速度快外,骑兵还增加了一支弓箭。冲锋就像雨一样。步兵完全被困在盾牌的防御位置上,最终被骑兵包围和歼灭。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并不少见。
曹操整合西凉骑兵组建弓骑兵,以应对蜀汉可能发生的突袭。当时,魏国多次击败蜀汉的侵略军,不仅是稳定的城市,也是领先的战术思想。刘备占领汉中后,更难进一步占便宜。
三、三国时期的战术思想使盾牌成为过时的产品
三国时期的战术思想引领了中国军事至少1000年,直到北宋时期,中国才出现了更先进的战术思想。在三国时期,多兵种协同作战和快速突出士兵都是战术上的大胆尝试。
然而,西晋总结了前朝战术的核心,快是所有关键战术的核心,从魏灭蜀汉可以看出速度有多重要,未来保持最快的行军速度不能使用笨重的盾牌,在魏灭蜀汉的过程中,大多数军队没有盾牌直接进入蜀汉心脏成都,在攻击城市时,没有盾牌步兵表现不错。
他们用油弓箭发起进攻掩护,从而迅速攻城,这在战术史上仍然是一本教科书。事实上,三国志更像是一本军事教科书,后人也从这个核心快身上找到了答案。后来,金朝灭北宋时,一个存在数百年的大国迅速灭亡,这无疑是战术应用的成功。
[img]564147[/img]
四、总结:
虽然弓骑兵出现在三国时期,加强了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真正淘汰盾牌的是战术思想的进步。简单地加强步兵防御是毫无价值的,但快速加强军队的进攻速度是军事法律实践的创造性举措。
[img]564148[/img]
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是魏灭蜀汉的战役,也成为出奇兵打巧仗的理论来源。后来的军事家也借鉴了魏灭蜀汉的一系列行动,制定了出兵之奇的战术。如果他们想快点,他们必须解放自己的士兵。因此,盾牌无疑成为一种负担。
放弃盲目的防御,加强兵种之间的合作,实现内外和谐是军事进步的基础,也是三国时期最值得借鉴的军事理论之一。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盾牌很少使用? 不必要甚至会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