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篡魏,
最近,自南北朝以来,甚至在两晋之间,世界经常将曹操和司马懿与王莽、董卓等篡夺国家的盗贼进行比较,曹魏和晋朝都属于不正确的王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解的深入,后人对曹氏代汉表现出了越来越宽容和认可的态度,但对司马家篡魏始终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可能在以下四点:
[img]562499[/img]
司马懿和曹操
政权合法性不同。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四分五裂,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不已,都想过一把称王称帝的瘾。此时,汉献帝作为国家“法人”,有“天下共主”的称号,但他根本没有能力命令天下。他的政令甚至不能在首都实施。可以说,“只有名字,统治土壤,人民,不是汉族,运气已经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已经结束了”(见《三国志·卷一》中的《魏略》)。此时的汉朝已经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实际上已经灭亡。
但即便如此,思想世界、担心黎明人民的曹操还是愿意保留和保护汉献帝,打着他的旗号摧毁群雄,统一中原,使东汉王朝成功延续30多年。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则,曹操作为帝国的实际“法人”,完全有资格称帝建国,这也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期望,没有篡改的成分。@ 曹操事业的继承人曹丕代汉称帝后,史家尊敬曹魏而不是蜀汉为正统,可见一斑。
[img]562500[/img]
魏文帝曹丕
与汉末不同,曹魏从未分崩离析,民心思乱。他的统治合法性得到了国内各阶层的一致认可,没有改朝换代的思想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父子以各种无耻、无下限的手段篡夺了曹魏政权,其性质相当于强迫国家“法人”地位。纵观晋朝的创建过程,充满了太多的阴谋、诡计、无情的杀戮。因为得国的历史如此难以忍受,被后人批评自然是合理的。
对皇帝的态度完全相反。在中国古代,君臣大义是社会的普遍价值,必须围绕这一前提构建各种社会关系,否则会造成社会动荡和国家解体。君臣大义的核心是,人臣必须忠于皇帝。任何冒犯和不服从皇帝的言行都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并受到世界的批评。正因为如此,虽然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但曹操对他真的很仁慈,曹丕称帝后,他给了他最高标准的礼遇,开启了新朝君主善待亡国君主的先例。
[img]562501[/img]
司马懿父子剧照
另一方面,司马懿虽然在执政期间没有废除魏帝曹芳,但他肆意专攻政治,清理政敌,似乎把小皇帝当作装饰品,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所作所为更可恨。司马师当政时公开废墟曹芳,司马昭在掌权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曹尚皇帝,开人臣杀君。从对皇帝的态度来看,司马懿父子的行为极其残忍和恶劣。如果他们不被后人唾骂,那就不合理了。
对反对者的态度各不相同。如何对待反对者不仅是调查政治家气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政权合法性的标尺。曹操在崛起和掌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政敌和对手,反对他的名人很多,导致了一系列危机,反复把他逼上绝境。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可以守住“少杀、止杀”的底线原则,不会杀反对派,更不会杀门,曹丕也是如此。这是曹操父子的过人之处,多次受到后人的称赞。
[img]562502[/img]
曹操剧照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既然要铲除对手,就要处死所有和他有亲戚关系的人,不分主从和亲戚,直杀对手才满意。后人的政治斗争没有底线,正是因为司马懿的父子开了“先例”。在魏末晋初名士中,司马懿的父子之所以实施“白色恐怖”,是因为放浪、消极避世的现象盛行。正因为如此,后人恨司马懿的父子,对晋朝也不会有好感。
社会治理能力差异很大。曹魏是一个建立在东汉废墟上的新王朝。它的诞生结束了中原几十年的战争,使流离失所的人民安居乐业,恢复被摧毁的社会生产,维持文化教育事业。对于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来说,堪比“黄金时代”,这无疑增加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与此同时,曹魏总能通过战争或外交渠道化解边境危机,使中原避免蛮夷侵略,也值得后人称赞。
[img]562503[/img]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另一方面,虽然晋朝最终完成了世界统一的局面,但由于晋武帝的制度设计严重失误,大封宗室和侄子一登基就成为诸侯王,并要求他们领导重兵,守卫地方。结果,诸王自尊,尾巴大。不仅如此,晋武帝还忽视了边境危机,允许五胡大规模内迁,从而给帝国种下了灭亡的诱因。果然,晋武帝死后不久,大规模的“八王之乱”爆发,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开启了极度混乱的“五乱”时期。
[img]562504[/img]
五胡十六国形势图
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双重打击下,风雨飘摇的西晋帝国崩溃,316年被匈奴人建立的汉赵灭亡。这个极其短命的统一王朝,从成立到灭亡只有51年,如果按统一中国的时间计算,只有37年。由于晋朝的生命如此短暂,它的灭亡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灾难,历史学家对晋朝没有好感,后人对司马家充满了蔑视,这自然是合理的。
史料来源:晋书、资治通鉴。
都是篡位 司马家篡魏和曹丕篡汉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