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理论”,
唐代诗人周昙曾写过一首诗《晋门郭钦》,说:谁怀疑忠于郭钦的建议,谁就不会逐戎夷出塞垣。晋朝既没有明圣主,果实就是中原的混乱。表达这样一种观点:郭钦的建议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最终导致中原的混乱和人民的混乱。那么郭钦的建议具体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呢?
公元280年3月,晋军渡江挺进建业,孙吴末帝孙皓自绑投降,三国重归一统。随后,晋武帝有意革弊鼎新,“派使者分诣荆,扬抚慰,吴牧,守已下都不容易;除了苛政,一切都很简单。”与此同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庙上,饮酒大宴五日庆祝,后人称赞“太康盛世”。然后在这种“好”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潜伏的内乱危机——五乱华。郭钦就是其中之一。
[img]562272[/img]
《资治通鉴》记载:
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后来数因怨恨,杀长吏,逐渐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说:“戎狄强悍,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均为军居,内而京兆、魏郡、弘农,常有之。今天虽然服从,如果百年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天就来到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毅、安定、上郡都是狄庭。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徒内郡杂胡于边地,君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世之长。”
[img]562273[/img]
军狄内迁历史悠久,早在春秋“华夷杂地”时期,就已经存在。战国长城管仲“尊王熙夷”,都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等入侵,虽然有一段时间的效果,但从未阻止过他们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胡人内迁,不断靠近中原腹地,甚至进入关中、泾水、渭水等流域,离洛阳只有100英里。直到西晋,中原王朝面临的问题逐渐从边境掠夺演变为边境州镇甚至内地的叛乱。比如后世匈奴刘源起兵于山西离石,后来以平阳为都,与洛阳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八王之乱,西晋朝气势磅礴,许多胡人首领趁机掌握兵权,占领一方,如司马颖之、牧民首领汲桑、羯石勒等。
[img]562274[/img]
大风始于青萍之末,郭钦洞察微末,于是上疏向晋武帝劝诫,军狄强奸。虽然他们现在可以服从朝廷的指挥,不敢兴风作浪,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塞内诸郡,甚至京兆、魏郡、弘农等地。如果后人有战争危机,很快就会有燎原之势,失控。现在要通过平定孙吴的兵威和文臣武将的战略,逐步将居住在内地各县的军狄驱逐到边疆,加强关防,防止意外发生。不管郭钦的“迁徙”策略能否成功实施,为了避免五乱华的局面,毕竟很难有万全之策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郭钦能在朝中百官歌颂盛世,庆祝统一时,却能敏锐地察觉到此时隐藏的危机,已是难得可贵的。若能引起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积极应对,未必不能扭转局面,至少要减少叛乱。不幸的是,郭钦的劝诫没有得到回应,史书上写着“皇帝不听”。《资治通鉴》太康元年,胡注云:为后诸乱华张本。几个数字,已经窥结局了。
郭钦的建议具体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