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太康之治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西晋是一个被称为短命和混乱的王朝。事实上,西晋也有一个受到世界赞扬的“统治”。作者将简要介绍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img]561194[/img]
所谓“太康之治”,因其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西晋攻灭东吴孙氏政权后,三国回归统一,经历了长期战争的广大群众终于有了休息的机会。晋武帝司马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一是多次责令县官劝说农桑,禁止私募租户。二、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丰富战火蹂躏的北方。三、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县编户。《晋书·食品志》说:“平吴之后,...世界无事,税收平均,咸安人享受事业。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强财政制度等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占田令。
[img]561195[/img]
晋武帝在太康元年(280年)颁布了占田令“以名占田”,分为王室、官员和平民。(1)王室:王、公、侯,应以封国为家,但在京城可以有房子。大国国王郊区田地15公顷,次国10公顷,小国7公顷;(2)官员:根据官员的产品,允许占用一定面积的田地、阴客数量和阴户数量;(3)平民:人民向国家登记,并报告占地亩数。占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70亩,女子占30亩。可以看出,占田制不仅保护了政府收入,也保护了士族特权。曹魏原屯田制破坏后,占地制允许农民占有开垦无主荒地。对贵族官僚来说,确认和保护他们已经占有的大量土地和人口,从制度上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在干宝的《晋纪总论》中,有一段关于“太康之治”的记载:“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露不闭。...因此,世界上有无穷人的谚语。“可以看出,在太康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得到了缓解。与战争期间相比,人们的生活更好,权贵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img]561196[/img]
然而,“太康之治”的辉煌背后隐藏着许多隐患。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挥霍无度,奢侈成风。地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王国,国王持有军事权力,这对中央政府不利。边境少数民族也很贪婪。这些问题已成为西晋衰落的预兆。
为什么太康之治持续时间这么短?光辉背后的隐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