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受尊敬的陵墓。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中国人民的共同钦佩,也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国家已拨出专款,开始对其进行整修。2004年,黄陵以其庄严宏伟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光荣历史,是世界各地中国人尊重祖先、寻找根的寄托。但有人提出黄帝不葬在黄陵县。
[img]561627[/img]
自黄帝时代以来,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告别了漫长而混乱的岁月,拉开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黄帝的祖先轩辕黄帝带领先民磨砺智慧,统一中国,稳定四方。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后人称之为“人文祖先”。据说黄帝有土德之瑞。他善良善良,倡导勤劳生存,教人们建房、烧陶器、种谷物、驯化家禽。当时,中华民族产生了文字、船车、音律、算数、医学等。据说他的妻子是一位名叫雷祖的妇女,教妇女养蚕、丝绸和纺织。从那以后,中国就有了纺织业。
[img]561628[/img]
据说黄帝出生在山东寿丘,死于河南荆山,黄陵县桥山成为他的陵墓所在地,是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据说黄帝118岁时在河南巡逻,突然在晴朗的天空中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在一阵音乐中,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把黄帝带到了天上。到目前为止,黄龙飞到陕西桥山上空时,黎民们呆呆地看着,人们大声喊叫,边跑边哭,为黄帝送行。当黄帝看到这种情况时,他开车安抚人民。黄龙催黄帝上路,黄帝不能违背命运,于是乘龙升天。人们称之为“桥山龙控”。后来,人们把黄帝的衣服埋在桥山,起冢为陵。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塌,葬桥山。汉代人已经认为黄帝陵位于桥山。在《史记·孝武帝本纪》中,汉武帝曾“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说:我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者对曰:黄帝已经上天了,群臣埋了他的衣服。《列仙传》还说:“轩辕自选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只有剑在棺材里。一般认为,桥山黄帝陵墓建于汉代以前,今天位于苍黛古柏丛中的陵墓就是当时的产物。今黄帝陵墓南侧有一个20米高的土台,名为汉武仙台,据说是汉武帝祭陵时修建的。因为武帝在这个台上祈祷长生不老,飞升成仙,所以人们称之为仙台。桥山东麓的黄帝庙也建于汉代。
黄陵县北部的桥山被西、南、东三面环绕,向东流动。从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源头到入洛河,全长128公里。站在桥山的顶端,向下看,就像潜水的底部,穿过山。桥山就像一座郁水河的桥,所以它的名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元在陵墓前立了“古轩辕黄帝陵碑”,似乎郑重地向世人表示,这是黄帝最正宗的安息地。黄帝庙里有几十块石碑,都向历代皇帝致敬轩辕黄帝的“御制祝文”,说明历代皇帝都相信这是黄帝的安息地。辛亥革命胜利后,向轩辕黄帝陵致敬。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名义,为祭陵写了一首壮丽的诗:“中华民国成立5000年,中国轩辕自古传下来。打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只有我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帝陵成为国家明确保护的第一号古墓。今天,黄帝陵前祭亭内的石碑是郭沫若于1958年5月写的。每逢清明节,人们都要祭扫黄帝陵,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炎黄的后代们把桥山黄帝陵作为挂中华民族古代祖先的象征性场所。
陕西桥山黄帝陵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没有人表达不同的意见。然而,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使黄帝陵的位置成为一个历史谜。
1994年,张耀民先生在《西北史地》杂志上写道,黄帝陵位于宁州罗川县东部80英里的子午山,现在是甘肃省庆阳县东部五顷高原。根据《尔雅》的解释,他认为桥山的“桥”是“山锐而高”。《史记》确实说黄帝葬在桥山,但所有注释《史记》的书都没有说桥山在陕西。《史记集解》在刘宋时期引用了三国时期的《皇观》,说“黄帝陵在上郡桥山”。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上有黄帝冢。唐张守正的《史记正义》引用了《括地志》,称黄帝陵位于宁州罗川县东80里子午山,上郡阳周桥山南有黄帝陵。后来《元和县图志》干脆说“子午山一桥山”。《明史·地理志》还说桥山是子午山。清代的《读史方舆论纪要》直接说:“桥山,也叫子午山,也叫子午岭,宁州百里,即子午岭之别阜,岭北为真宁,汉县志所云桥山也在阳周南。又说宁州东百里的真宁县,是汉上郡阳周地,隋朝改为罗川县,唐代在这个地方得到了玉真人像,改为真宁。张耀民指出,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汉武帝祭祀的桥山,是庆阳地区正宁、宁县、合水东部、华池县西部南北约300公里的子午岭,也就是今天的子午岭南部的正宁县。
黄帝最后葬在哪里?有陵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