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晋朝国号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二年十二月咸熙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妍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晋武帝。曹魏灭亡,从西晋开始,司马昭派兵消灭蜀汉。蜀汉和曹魏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对司马炎而言,其建立的西晋王朝以“晋”为国号,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晋王,并建立了“晋国”。
[img]560977[/img]
甘露三年(258年)5月,曹尚下令将司马昭封为晋公,加入九锡,成立晋国。司马昭拒绝了九次。这件事停止了,改为增加了司马昭封一万户和三县的租税。儿子中没有头衔的人被封为侯爵。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为什么要把“晋”作为封国的名字?而且,为什么司马昭不直接篡位,而是先建立封国,然后儿子司马炎篡位?
一
@ 公元258年,司马昭建立的封国晋国。那时,距离高平陵变化已近10年了。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曹爽、夏侯玄等曹魏宗室的力量几乎被清除,忠于曹魏的武将军也通过平定“淮南三叛”得以解决。基于此,公元258年的司马昭理论上具有直接篡位的实力。然而,司马昭并没有直接篡位,而是首先在曹魏内建立了晋国这个国家,就像曹操在东汉时期建立了魏国一样。
[img]560978[/img]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记载:夏五月,命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九锡,文王前后九让。
至于晋国,它的名字是曹魏皇帝曹尚给的。事实上,曹尚当时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因此,很明显,如果没有司马昭的默许,“晋”自然不会被用作自己的国号。至于司马昭为什么选择“晋”作为国号,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img]560979[/img]
二
一方面,这是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的出生地,在春秋时期确实属于晋国。对司马懿家族而言,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春秋时期,该地区属于晋国的疆域。周襄王17年(635年),晋文公带兵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周襄王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原、温等的土地给晋国,称为南阳(与河南省南阳市不同)。
[img]560980[/img]
晋国得到温地后,就在这里设邑,为温邑,并任狐秦为第一任温医生,而温邑也就是后来的温县,也就是司马懿的出生地。@ 显然,司马懿家族的家乡曾经是晋国的领土。现在司马昭建立的封国以“晋”为国号,可以说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司马昭除了家乡之外,还从曹魏获得了封地,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范围内。
三
四年(263年),司马昭兴兵伐蜀,最终成功消灭蜀汉。当时在位皇帝曹宏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司马昭辞职后终于接受了,晋国成立了。根据曹宏的命令,晋国的领土包括太原县、上党县、西河县、乐平县、新兴县、雁门县、河东县、平阳县、弘农县、冯义县等,与春秋时期晋国的领土正好一致。
[img]560981[/img]
比如战国时期太原郡是赵国的疆域,上党郡曾经是韩国的疆域,河东郡是魏国的疆域。而魏、韩、赵三国,都来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因此,既然自己的封国与春秋时期的晋国疆域相对一致,那么以“晋”为国号自然是合乎逻辑的。@ 在我看来,选择“晋”作为国号也可能有结束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希望。
四
@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分为三个诸侯国,即魏国、韩国和赵国。现在,司马昭以“晋”为国家名称,这意味着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他希望在晋朝的帮助下,将魏、蜀、吴三个诸侯国聚集在一个国家,即晋国,即晋国不仅要取代曹魏,还要消灭蜀汉和东吴,使三家分晋三家归晋。值得注意的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西晋王朝在公元280年消灭了东吴,成功结束了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
[img]560983[/img]
@ 司马昭之所以先建立晋国,而不是篡位,是因为和曹操先建立魏国一样。司马昭曾经是曹魏的臣子,直接改朝换代。很可能大家心理上都很难适应和接受。但司马昭先建立晋国后,可以在晋国内设立百官,然后将曹魏的文臣武将转移到晋国,即在晋国担任或兼任一定的官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自然会逐渐接受自己是晋朝大臣的结果,甚至对晋朝更加忠诚,摆脱曹魏大臣帮助司马篡位的矛盾心理,为成功取代曹魏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和曹操一样,司马昭也没有等到那一天。消灭蜀汉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儿子司马炎就像曹丕一样,即位后不久就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什么司马氏家族的王朝以晋为国号? 其实道理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