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位皇帝的努力,大汉王朝终于不辱使命,交出了“文景之治”的“美丽成绩单”。
然而,隐藏在“文景之治”表象下的真实历史是否名副其实?
司马迁描述文帝时的普通人是“没有内外之友,肩负着田亩”。此外,他的《平准书》也赞扬了从景帝末至武帝初期社会繁荣的景象。
从司马迁笔下的“盛世图”来看,国家政策是有效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民给家足”;对于国民经济来说,“都鄙颉都满”、“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累万”、“太仓之粟陈相因”。
然而,如果你仔细研究,似乎隐藏的问题就会出现。
[img]561046[/img]
司马迁画像
疑问
《平准书》中歌颂的文字,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非遇水旱灾”。
假如当时社会真的普遍达到了“民富”,那为什么“遇水旱灾”,普通人就不能“人给家足”?
可以合理地说,如果国家的财富积累到历史书中所说的富裕,人们也有足够的衣食住行,那么偶尔只会“遇到干旱”,就不能自给自足。
假设农民的积累不足以应对紧急情况,但从国家太仓“暴露到腐败”的现象来看,绝对有办法度过暂时的水旱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初到武帝初年建立的社会经济似乎有了新的讨论。
[img]561047[/img]
汉武帝剧照
司马迁的解释
事实上,司马迁已经在文章中说出了原因: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
在这句话中,太史公如实说出了国家制度带来的问题。这些“财富骄傲”,以及在农村猖獗的“并购豪党之徒”,不仅日益严重,而且成为社会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支持汉代经济的主要力量来自大多数劳动农民。西汉政府的重农政策也是为了照顾这群人。
然而,在此期间,西汉政府的安抚流民和轻兵役政策似乎只使国家、地方官员和农村地主受益,导致这些“合并党之徒”肆无忌惮地吞并农民的土地,为所欲为。
@ 在“文景之治”的背后,是一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无限灾难和痛苦。
[img]561048[/img]
贾谊雕像
贾谊和赵错的解释
如果我们比较贾谊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家给予土地的小农都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贾谊说,经过40多年的生聚,到文帝继位之初,国家和人民仍然缺乏粮食储备,@ 当天旱道歉时,人们会感到害怕;如果年成不好,人们就必须卖掉头衔和孩子。
由此可见,这40多年的努力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没有取得成效。
这一幕又持续了十年,这群靠“土地和上帝”吃饭的农民的贫穷似乎没有改变。
赵错在上帝的书中说得很清楚——普通人一年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根本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img]561049[/img]
汉景帝剧照
事实上,“文景之治”时期农民入不敷出的情况,与战国时期魏国农民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经过40多年的休养和休息,西汉似乎并没有相对提高一线农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再加上“不幸疾病的死亡费用和上赋”,那一定会更糟。
赋税和徭役
西汉赋税的名字非常复杂,农民的负担也非常沉重。
对于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录成册,严格控制,即所谓“编户齐民”。
政府以此作为征收租赁、征收兵役和兵役的依据,编户后不得无故迁移。如果你失去了户籍,逃跑了,你将被逮捕。
[img]561050[/img]
汉文帝剧照
因此,国家规定的赋钱和兵役都是以“头”为基础的。7-14岁的人给20元“口赋”;15-56岁的人给120元“算赋”;还有“献赋”,原本没有定额。自高帝11年以来,每人每年定为63元。
此外,成年男子每年都要为政府提供繁重的兵役,包括劳役和兵役。
服务,不仅要负责国家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如修陵、建宫、治理河渠等,还要负责地方小役。
西汉兵役期限为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县当正卒,第二年轮流在京师当卫士,或在边地当守卒。
一个西汉普通人,一生中至少有1600天的劳役和兵役,可见当时普通人的负担有多重。
[img]561051[/img]
汉景帝剧照
玲珑说
那些真正处于底层的普通人,在“文景之治”光鲜亮丽的外衣下,该如何度过不可持续的艰难生活?
这个国家的钱包赚了足够的钱,脸也闪闪发光,但“里面”,是人们勒紧裤腰带来的支持。历史事实也证明,虽然有些人逐渐成为像陈平这样的大地主,但这种情况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是少数。当时,绝大多数农民逐渐变得贫穷,甚至在国家服役、自然灾害和生产不足的情况下破产。
汉代文景之治是什么? 光鲜亮丽的外衣下,百姓却在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