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在清朝之前,明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最高的朝代。在明朝的封建制度下,皇帝在全国理论上享有无可厚非的绝对权威。但纵观明朝历史,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原因是什么?
[img]560583[/img]
我们必须谈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初,中央建制和地方治理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置丞相,地方实行省制。这一制度运行后不久,朱元璋就意识到中央总理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太大,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废除总理制度,提高中央六部的地位。从那以后,六部尚书直接由皇帝管理,六部各不相同。朱元璋建立了一套以绝对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辅以其他制度的改革意义深远。
[img]560584[/img]
废除总理后,所有的政府负担都落在了皇帝身上。可以预料,如果没有强烈的自制力和勤奋,皇帝将无法一一梳理全国事务。即使是一向勤奋的朱元璋也感到非常困难。在此背景下,朱元璋于洪武15年在借鉴宋代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华盖殿等殿阁大学士。这些大学士大多是文人进士。起初,大学士学位的主要职责是批阅奏章,并对奏折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这些意见仅作为皇帝的备份参考。成祖即位后,在明太祖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准解缙、胡光等七人进入文渊阁,参与军事机械重要事务。这些人被称为内阁学士,这就是内阁的起源。
内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是票拟制度。所谓票拟制度,就是先把中内外的奏章送到内阁,由阁臣审核,用黑墨水在小票上写意见,提交皇帝审核。皇帝审阅后,通常会用红墨标注,表示已经阅读。由于奏折的数量非常大,皇帝通常很少查看奏折的内容,除非是极其重要的事件,阁臣简洁的建议往往是最后的措施。在维护皇权至上的过程中,内阁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帝国实权的承担。
[img]560585[/img]
此外,内阁成员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职业生涯的文人。文人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在社会网络中影响较大。由于他们的特殊社会地位,他们经常考虑社会宗族的事情,这很容易在文人中达成共识。在几位阁臣中,将推荐一位政治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明代文官集团内阁首辅地位很高,如严嵩、张居正等人,在朝中一呼百应,其实是掌握了国家最高行政权。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政治权力使内阁逐渐成为与皇权竞争的力量,内阁的成员大多来自由社会文人组成的文官集团的成员,@ 明朝的皇帝大多为文官制衡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毫无疑问,明朝皇帝在制度上仍然享有绝对的权威。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