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有两座陵墓,一座在陕西宝鸡,另一座在湖南炎陵县。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座陵墓出现了。两地的人都想为纪念他而战吗?有人认为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这种说法的基础是什么?
[img]561631[/img]
和黄帝一样,炎帝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姜姓,父少典氏,母女登。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国古代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约5000年前,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开始教民耕种,故称神农氏。又称炎帝,又称火德王。一般认为,炎帝生于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至黄河中游,再南至江汉平原和湖南。据史书记载,他开始做雷,教人耕作;品尝草药,发明医学;治麻为布,做衣服;开拓市场,交换是否有;切桐为琴,结丝为弦,五弦之琴;切木为弧,山木为目标,弧矢之利,威天下。他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先驱,使人们从狩猎到农业,从无知到文明时代。黄帝轩辕氏族,另一个先进的氏族部落领导人,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础,被国内外中国人文祖先尊为中国人文祖先。
炎帝陵被称为“中国第一陵”,至今有两处,一处是陕西宝鸡,一处是湖南炎陵县。
[img]561632[/img]
炎帝陵宝鸡位于天台山,至今仍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在天台山上,原本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宿舍已经消失,柱基石和墙壁基础依然可见,汉白玉的“骨床”依然嵌在宿舍殿址的中央。根据当地的传说,神农曾经去天台山品尝百草辨药。不幸的是,他误食了断肠草,没有及时找到解药。他死于肝肠断裂,当地埋在莲花台。据史料记载,宝鸡人祭祀炎帝的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祭祀活动每年7月初7日举行。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大部分涉及炎帝的古建筑被破坏,宝鸡建造了两个炎帝纪念地,即炎帝祠和炎帝陵。
湖南还有一座炎帝陵。据西晋皇甫静《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遇到70毒,最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在长沙茶乡之尾”。有人认为是今天炎陵县鹿原镇鹿原皮。自汉代以来,人们就在这里祭祀炎帝,建造炎帝庙,唐代继为祭祀。967年,宋朝下旨,在鹿原陂寻找陵墓,建宗庙祭祀炎帝。宋代炎帝陵殿仿皇宫风格建造,午门、丹龙、龙陛一应俱全。此后,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并不断派官员前往朝拜,举行祭祀仪式。人们在这里烧香、屠宰祭祀,一年四季络绎不绝。炎帝陵殿一千多年来多次被焚毁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炎帝陵被湖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决定重建炎帝陵,1988年工程完工。重新修复的炎帝陵比以前略有扩大,陵区面积1000平方米,陵殿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主殿分四进:一为午门。戟门和掖门在午门左右分开。二进为行礼亭,是祭祀时屠宰祭香烛祭拜的地方。三进为正殿,大型祭祀仪式场所,中央有炎帝金身坐像。四进是墓碑亭和墓葬。
有学者指出,黄帝和炎帝是国语中的兄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否认了这一点。炎帝和黄帝根本不是父母和兄弟。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和民族的领导人。大多数人认为炎帝生长在姜水,黄帝生长在姬水,两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炎帝族和黄帝族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形式上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国家,不可能同时适应一个环境,更不用说在同一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了。这两个家庭的生存引起了竞争。虽然他们暂时成为敌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婚和同化的结果使他们融为一体。炎帝首先发展的领地在哪里?炎帝的领地位于湖南南部、罗霄山以西、南岭以北的湘江上游,包括鄱阳、湘水、潇水等流域,直至元水、资水上游,然后逐渐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尤其是湖北。《竹书纪年》是第一本说炎帝埋在长沙茶乡的书,唐朝有祭祀炎帝的仪式。今天炎陵的具体位置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派人重新调查的。此后,历宋、明、清朝的祭祀活动不断。除了各种各样的方志,墓地的祭祀纪念碑从明洪武四年到清光绪元年共有53块。炎陵的葬礼不一定是炎族的祖先。它可能是炎族势力北上之前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他是炎族的象征和旗帜。炎陵不可能孤立,应该与炎帝生前的活动紧密相连。炎陵所在地是炎帝生前活动的地方,也是炎族的发祥地。
两个炎帝陵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是两地人争相纪念他吗?这两座陵墓都是后人所说的衣冠冢,只是人们的纪念地吗?而且,长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炎帝最终在湖南炎陵县崩溃,可信吗?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宝鸡和炎陵县有一个炎帝陵。自古以来,这两个地区的人们就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学术界,一些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两个炎帝陵的原因。近年来,杨东晨先生的一些文章主要出现了更新颖、更具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足以引起人们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深刻思考。
为什么炎帝陵人是[中国第一陵]而不是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