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元末,吏治腐败,杂税名目繁多,最终发生在至正十一年(1351)黄河泛滥,成为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
在长江以北,有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挑战元朝的黑暗统治;在长江以南,有以陈友谅、朱元璋、张世诚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后期,陈友谅和朱元璋是起义军中最强大的。
[img]558238[/img]
鄱阳湖水战时朱元璋的剧照
为了争夺世界,陈友谅和朱元璋进行了三年的军事对抗,在此期间发动了许多大决战。不可理解的是,当陈朱两人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尤其是鄱阳湖水战的时候,俗话说,为什么元人不趁机发兵,一举平息叛乱呢?
01 元军主力消耗
从元人的角度来看,之所以没有趁机发兵,坐以待毙,客观原因是实力不允许,元军主力已经耗尽。
虽然朱元璋的起义军最终攻入大部分,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但真正长期与元人作战的不是朱元璋,而是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红巾军。
[img]558239[/img]
刘福通剧照
从时间上看,到11年4月(1351年),元人征集了大量农民工修治河流,韩山童和刘福通率先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
从位置上看,刘福通的红巾军首先攻占颍州,然后进入河南,很快就被红巾军占领。这意味着刘福通的红巾军直接威胁到元人统治的核心区域。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刘福通的红巾军成为元人前期全力镇压的主要对象,但在刘福通的指挥下,元人却节节败退。到了12年(1352年),元军将赫斯虎赤、巩卜班、帖木儿等人相继挫败,30万元的主力军耗尽。
[img]558240[/img]
红巾军剧照
直到1357年,元人才逐渐镇压了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在此期间,重镇汴梁曾被红巾军占领。因此,元军的主力军受到了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这就是元人面对陈朱的斗争,却只能被迫坐山观虎斗的客观原因。
02 元人内部斗争
从元人的角度来看,主观原因是内部斗争白热化,迟迟不出手镇压起义军。
元人内部斗争激烈,不仅有权臣之间的斗争,还有皇位之间的斗争。
在元统治后期,元的主力军损失惨重,不得不依靠察罕帖木儿和卫罗帖木儿两支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叛乱。结果,这两支力量没有镇压叛乱,而是先战斗。最后,察罕帖木儿被杀。他的养子扩张帖木儿(即王保保)和他的旧部门李思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王保保忙于统一内部,没有时间去南方。
[img]558241[/img]
元军剧照
此外,元顺帝与皇太子党的斗争也是陈朱二人不受元军干扰的重要原因。看到元顺帝昏庸无能,皇太子爱猷认理答腊和奇皇后想取而代之。但元顺帝虽然昏庸,但对皇位并不迷茫,他以“我头未白,牙未落,突然叫我为老耶!"(元史)拒绝了王子的企图。随后,父子之间展开了对王位的激烈争夺。首先,支持元顺帝的大臣们被清理干净,然后王子逃跑了。最后,波罗帖木儿和顺帝争夺王位。
[img]558242[/img]
元顺帝剧照
不幸的是,当元人的内部斗争白热化时,正是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之间的水战。因此,即使元人意识到这是两只老虎之间的斗争,平息叛乱的好机会,他们也无法派兵去获利。
03 巧避元军锋芒
@ 从起义军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没有被元军主力镇压的原因是张士诚挡住了元军的锋芒。
朱元璋很早就建立了“高筑墙,广积粮,慢慢称王”的政策。因此,起义后,虽然朱元璋到处招兵买马,扩大领土,但他从来没有像张士诚那样早早自称王,而是名义上属于韩林儿的红巾军。陈友谅于1355年加入徐寿辉的红巾军,直到两年后才开始主宰一方。
[img]558243[/img]
陈友谅剧照
元军并非从未在长江以南征服过起义军。13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帝,国号为周,占领江浙富饶地区。因此,今年,元宰相率领数百万军队征服张士诚,围攻高邮三个月。然而,在即将破城的时候,他不得不后悔撤军,因为内部斗争的影响。
[img]558244[/img]
张士诚剧照(左)
在元人看来,张士诚不仅公开成为皇帝,而且与元朝作战,还占领了江苏和浙江的重要纳税场所。因此,元军的锋芒主要针对张士诚,而陈朱则巧妙地避开了元军的锋芒。南征结束后,元军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长江以南的起义军来说,他们有足够的心和力量。
鄱阳湖水战结束后,朱元璋消灭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元人错过了混乱的机会。然后朱元璋很快统一了南方,不久之后,北伐元人终于统一了世界。
陈友谅和朱元璋战斗了三年 为什么元朝不趁机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