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但这两位皇帝在继承人身上的问题对比非常有趣。同样的父子,康熙对儿子尹仁充满了警惕,最终没有家庭感情;朱元璋非常信任朱彪,父子之间有着深厚的家庭感情。
事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总结起来只有三点:
一是明清政治环境问题
作为明朝的先驱,明太祖朱元璋始于微末,非常重视亲情。同时,他对权力滋生野心、野心滋生迫害的问题非常透彻。为了防止儿子之间的骨肉残疾,他说吴王把长子朱标定为世子。明朝成立后,朱标进一步被定为王子。
为了建立稳定和平的皇权继承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元璋立即确定了藩王分封制,将藩王作为中央朝廷的藩屏,客观上削弱了藩王和朝臣结党夺权的可能性,减轻了王子继承皇位的压力。这样一来,朱太子就没有竞争压力,自然也就没有急于扩大势力和继承皇位的风险。
[img]556085[/img]
清朝的皇权继承是不同的,既不是汉人的长子继承制,也不是蒙古的幼子守灶制,而是临死前的储备。纵观整个清朝,没有形成稳定的继承人制度,完全是“选贤任能”。说白了,谁拳头大,脑袋强,谁就当皇帝。例如,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赢得了四大贝勒;皇太极死后,多尔琏和豪格无法相持,妥协选择了顺治皇帝;康熙的继承得益于他在天花病毒中幸存下来,他所有的兄弟都死了
康熙时期,虽然他立胤仁为太子,但十年后,他还授予太子胤仁六兄弟爵位和八旗领民。不仅给权,还给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王子的旗民也支持他们的领主王子拥有王位继承权,康熙时期著名的九龙开始夺取王位。他的儿子拼命扩大力量,尽最大努力增加胜利,所以,竞争压力太子尹仁会袖手旁观,自然结束,拼命战斗,甚至威胁皇权的稳定,康熙本人也成为受害者之一,不得不小心太子尹仁和其他儿子冒险,像唐太宗李世民做军事政变,杀死兄弟,软禁自己。这样,父子亲情怎么说?
第二:朱标和胤仁的性格问题
在封建专制王朝,皇帝和王子之间的关系既是父子关系,也是竞争对手。毕竟,一个是现任皇帝,另一个是下一任皇帝。这种涉及皇权继承的政治斗争难以避免朝臣因政治投机而投靠王子。当王子拥有巨大的权力时,皇帝的地位受到威胁,父子杀戮的场景屡禁不止。
康熙先不说康熙和胤仁的父子组合。虽然太子胤仁长期以太子的名义,但他的性格缺陷非常明显。根据历史记载,从病重到病死,其他兄弟都心碎了,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和悲伤。因此,他被父亲康熙评为“没有友谊”。当时,康熙年纪大了,失去儿子的痛苦使他生病了。这时,他甚至“每天晚上都在布城附近偷看裂缝”。说白了,我希望我的父亲康熙会生病和崩溃,并尽快继承王位。
[img]556086[/img]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子尹仁是相当傲慢和无情的。出生在皇室,无论是为了名声、地位和利益,更不用说政治表演失败了,智商也令人担忧,甚至希望父亲早死的想法也被看到,如果他能成为皇帝,那就是嘲笑牙齿,最后父子是陌生人,被两个废弃的王子是合理的。
相比之下,朱元璋和朱彪的感情和相处方式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是一个真实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春秋时期的写作方法。
首先,父子俩的性格,朱元璋霸道而坚强,朱标宽仁而温柔,这种组合刚刚互补,很好,不会“同性相斥”。@ 朱标不仅宽仁温柔,而且有时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光明正大的性格。例如,有一次朱元璋不得不杀死大量英雄,朱彪再也受不了了。他建议他的父亲说,杀人太多可能会伤害他的善良。朱元璋用一根带刺的木棍作为比喻,说如果他想把木棍交给朱彪,他必须拔掉木棍上的刺。所谓的木棍是皇权,所谓的刺是那些叛逆、高功率的英雄。
结果朱标回答说:皇帝是尧舜这样贤惠的君主,大臣会是支持尧舜的臣民。
这意味着你父亲不聪明。你怎么能责怪大臣有异心呢?毫无疑问,这是父子之间的政治观念对抗。一向宽仁、温柔、诚实的朱彪拒绝在这样的大事上附和父亲。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从乱世中崛起。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与父亲、大臣和兄弟关系很好。他不仅看到了血腥的风雨,而且在处理政治事务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朱元璋自然对继承人非常满意和信任他。
[img]556087[/img]
第三:朱元璋和康熙对儿子的限制
皇帝和王子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上述两点的影响,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皇帝对王子的权力下放,权力下放太大太小。
康熙立胤仁为皇太子,最早是出于情感倾向,但在君臣关系上,康熙显然没有把握好放权程度,更没有把握好胤仁的方向。康熙从一开始就把明奉慈殿当成了太子,同时把八旗中最重要的旗民交给了他。当他长大后,他还把牺牲和其他重大事件交给了他,@ 为尹仁安排了最好的教育团队和最好的生活条件,康熙亲征噶尔丹时让他监督国家等等。在大家看来,权力越来越大的王子尹仁无疑是下一任皇帝,连尹仁都这么认为。所以行为变得越来越乖张…
这就是所谓的权力下放太大,使尹仁有野心,做了很多骄傲的事情,康熙一开始没有及时教他,盲目地容忍爱,最终导致了悲剧。
另一方面,朱元璋在继承人下放权力方面比康熙更具远见和力量。
虽然朱元璋信任他的儿子朱彪,但他在君臣关系上非常清醒。虽然为了培养朱彪成为他豪华的开国英雄团队的教师,他没有将王子朱彪列为中书令,使他的东宫权力体系独立于皇权。东宫的所有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而不是王子。也就是说,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让儿子朱标接触到太多的权力,也没有让朱标的权力滋生野心,让朱标在性格和父子关系上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父子关系就好了,君臣关系也不会超规。
康熙提防儿子胤仁,但朱元璋完全信任朱标。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