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知府和巡抚的事,
知府,又称太守,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务官员的名字,是国家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务官员(百官)记载,东汉末年,国家从监察区改为行政区,国家最高官员称之为“州牧”,掌握一州军民。
隋朝,国家最高长官称之为“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期,与知州同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正式成立。元朝废府设路,明朝宋制大致恢复,“知府”正式成为地方官员的名字。清延明制,官拜四品。
[img]556603[/img]
四品的官职不算太高,但作为州县的榜样,统治者认为“如果知府其人,就能察官以安民,对地方有利”。顺治皇帝说:“知府是官治的基础。如果你得到了它,世界为什么不治呢?”
《皇朝政典》在职官志部分载明,知府“掌管一个政府的政府,宣理风化,平等赋役,听其诉讼,教育万民。所有官员都是由总领导审查的”。也就是说,知府作为一个政府的领导者,不仅需要教育辖区内的人民,承担断案、征税、科举等事务,还需要按时收缴和报告朝廷所需的钱、粮、税。
[img]556604[/img]
因此,皇帝经常亲自选择如此重要的官职进行面试。清代知府一级官员主要有三种来源:随时推荐;京察一级外放知府;关于工资拦截或推荐知府。清初入关时,顺治下令北京各衙门和外督,推荐德才兼备者为知府。
著名太监傅寿彤曾两次通过这个渠道任命南阳知府。京察一等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官员必须符合诚信、才华横溢、政治勤奋、年富力强、称职等标准。曾任南阳知府五位的顾嘉恒被提升为京察一等外国人。
[img]556605[/img]
在知府上台之前,还有一个程序叫做“谢谢你的指示”,那就是向皇帝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皇帝在召开会议时会做出一些“重要指示”。道光皇帝曾经召见顾嘉禾,道光说
“不能与世沉浮”,还要“宽猛相济”。
顾嘉恒把这个“最高指示”当作座右铭,把这次见面多次写在诗里。雍正还给了李根云一个官员,“因为他的聪明,他暗暗记名补青州。”
[img]556606[/img]
知府的晋升不如知县的京职,即任职期满无过错就可以晋升为部员。知府的晋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晋升和地方考核,一般晋升为道士(正四品)或盐运史(从三品)。
赵秀玲在《论清知府制度》中提到,“雍正用人不拘成例……雍正元年一至三月,有五名知府提拔按察使。”
[img]556607[/img]
由此可见,政绩优异的官员在当地被提拔为检察官是很常见的。著名官员于成龙、刘勇、胡林翼都是推广的检察官。
对于官员双向任职相对频繁的雍正朝来说,知府晋升为京官的机会也很多。王志明在《雍正朝京官与地方官双向任职分析》中提到:“知府迁任京官的人有43人,一般都是外郎。”
[img]556609[/img]
赵秀玲在《清代知府制度》中也表示:“清代知府很少直接升到中央部院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人事制度循序渐进、投资增加的特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计算出知府晋升所需的年限。如果知府按资格晋升为道士,道士按例晋升为各省按察使。其中,知府晋升为道士和道士晋升为按察使不少于两个任期,即6年,大部分为9至12年。也就是说,一步一步,知府晋升为按察使至少12年,至少20年。当然,晋升年限大大降低。
[img]556610[/img]
从按察使到布政使,再到巡抚甚至总督,这个年限都很短。从清朝的总体情况来看,三年甚至一年往往会有所改善。以成龙为例,从福建省按察使晋升为直隶巡抚只需两年时间。
@ 知府通常需要13到30年才能晋升为巡抚。在此期间,道教官员以前在当地工作6到12年,然后至少在北京工作7年,这可能会穿插北京官员与当地官员之间的互动,这将因情况而异。
[img]556611[/img]
@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提到的晋升很可能会在特殊情况下中断。最常见的是守制之礼。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作为统治阶级的官僚集团,父母祖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清朝也不例外。
清代官员在守制期间,必须先解职,期满后归入候补行列重新委托。这样一来回,至少要耽误三四年。偶尔会有重要官员请圣上夺情,但在孝道第一的中国,这种情况一直被年轻一代鄙视。
知府晋升到底是什么样的? 知府晋升为巡抚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