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晋大夫势力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开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年度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分割。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称为“三晋”。
晋无公族
[img]551649[/img]
周朝的诸侯国通常把公室的后代分成医生,每个医生都有封地,把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晋国李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历史上被称为“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赵盾以“宦卿适子为田,以为公族”,代表各家异姓医生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衰落,对乱七八糟的异姓卿医生没有可靠的限制。
六卿
[img]551650[/img]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英、徐等有权势的家族,后来又有韩、魏、栾、范、荀等强大家族。春秋中期以后,十几位清医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的并购,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六家,称为“六清”。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晋国只有智、赵、韩、魏四家,其中智氏最强。郑卿的智伯荀瑶依靠韩康子和魏桓子获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被拒后,于周贞定王14年前455年攻打赵,并胁迫韩魏出兵合围。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不能下,引晋水淹没晋阳城。在危急情况下,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前453年,三家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是晋阳之战。这场战争为未来“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分晋
前434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韩、赵、魏分为晋国剩余土地,只有江、曲沃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
赵襄子取代了伯鲁王子的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子桓子驱逐赵浣,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儿子,迎赵浣即位,是献儿。赵籍后来继位,是赵烈侯。后来,他的孙魏斯继位为魏文侯。韩康子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后由其子韩虔继位,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统命,与晋侯并列。这就是资治通鉴中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前349年,韩、赵两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晋国曾经很强大,为什么会被韩赵魏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