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生活在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的思想家,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认为应该是“法”、“术”、“势”并重,是法家理论集大成的思想家。关于韩非的工作,请参见韩非子。
生平
关于韩非生平的史料很少。韩非出生时仍存在争议。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认为韩非和李斯是同学,年龄应该相似。因此,据推定,韩非生于15年(公元前281年)前后。但这种推定并不一定准确,比如孔子的弟子路比公西华大33岁。陈千钧的《韩非新传》根据韩非子与唐西公的谈话,唐西公与公元前333年去世的韩昭侯进行了谈话,将韩非的生日推到了韩西王元年(公元前295年)前后,让他长大后有机会遇到老唐西公。韩非是韩国的宗室公子。在韩非时代,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
韩非有严重的口吃,但他是一位文笔流畅的优秀作家。
大约在255年到前247年,他和同学李斯(后来是秦始皇总理)一起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艺术”。李斯有意识地学得不如韩非好。韩非将他的理论追溯到道教黄老艺术[5]。他对老子的《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包括《解老》、《隐喻老》等文章。
[img]552700[/img]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韩非多次写韩悼惠王和韩王安游说,均不为所用。《孤愤》、《五蠹》、《显学》、这一时期就开始了《难言》等文章。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的《孤愤》、秦王政对《五甲》的内容感到惊讶,说:“唉,寡人若能见到这位作者并与他交往,就死而无悔。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秦王以战争为威胁,迫使韩非出使秦国。
到达秦国后,韩非与秦王政交谈。秦王政发现韩非本人是一个断断续续的口吃,非常失望。他对韩非的第一印象很差,所以他懒得在秦国忽视韩非。李斯知道这位老同学的才华和智慧远远超出了他自己。如果韩非被重用,他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权力。因此,他担心秦王政有一天会突然想再次使用韩非。李斯和姚贾诬陷韩非,诽谤秦王将韩非下狱。李斯决定在监狱里毒死韩非。韩非想见秦王解释他的不公正,但他看不见,所以他被奸夫杀死在监狱里。过了一段时间,秦王悔悟,派人到狱中赦免韩非,但为时已晚。
后来秦王政灭六国的国策以韩非理论为中心思想,可见李斯对韩非的恐惧和担忧确实来自于此。
思想
[img]552701[/img]
儒家起源
虽然韩非是荀子的弟子,但他的思想主张与荀子不同。韩非继承了荀子重视礼法的一端,转而重视“刑名法术”的学习。韩非反对儒家建设,提高了个人情感联系和当代社会道德水平,主张以人的自利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此外,荀子尊重君主的思想也影响了韩非。韩非强调,君主权被视为一切决策的核心,君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利用严厉的刑法统治臣民,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韩非的正名是君主应该根据臣民的言论和表现来决定功过奖惩,重奖重罚。
道家起源
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中有两篇文章:《解老》和《余老》。他直截了当地说,他的思想部分也来自老子。因此,后人称之为道法家,这意味着从道教中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是韩非的道法家和道家有一些区别。简单来说,《韩非子》一书只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生活中只要沿着大道,就不需要拘泥固定的形式和方式。但韩非的最高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担心;臣不必劳,民却守法,上下无为,天下治。“君主无为而治,依法治理一切,在权力上,在君王统治上,“无为”应该是无论具体喜好,还是不喜欢都不能被下属推测和掌握,这种观点还包括行政习惯、控制方式等,应该不确定,难以掌握。这样就不会被臣下控制,这就是申不害的“术”。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解老》和《余老》似乎与韩非的其他讨论不同,这可能不是韩非所做的。
法家起源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谨慎的三位法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君王要用“法”、“术”、“势”三者结合治理国家,是法家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韩非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中最后一个子学思想家。
韩非子的一生有哪些经历?出身儒家的法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