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春秋”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战国人自己也叫“春秋”。
与春秋人相比,战国人的历史观略有变化。春秋人把春秋前的时期分为夏、商、周,他们把自己的时代也叫“周”,东西周没有区别。
在战国时期,战国人在命名历史时期有自己的特点。
@ 他们不把自己的时代当成周朝,而是自称战国(是的!战国人就是这样声称自己的时代!)同时,他们也称西周至战国前的时代为“春秋”。
《战国策·韩策》中说:
“过去,穆公一胜原霸西州,晋文公一胜城濮而定天下,以一胜而立尊令,成功于天下。
...然而,春秋用兵者并不是为了立尊而在世界上成名的。"
[img]550551[/img]
“昔者”和“春秋”指的是同一时间的概念。
那为什么战国人把前一时代命名为“春秋”呢?
自周王室东迁以来,诸侯国众多,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法控制诸侯,反而常常向大国求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战国人在研究时很难命名。
以前命名时代的方式, 以国家、王朝、民族为准,但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显然,民族、国家、王朝都不适合。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敢于挑战旧传统,敢于挑战拘泥于三代(法先王)的思想行为。
因此,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也要摆脱三代的束缚,以时代本身固有的特点来命名。
战国人自己也看到了“战国相攻”(“尉耀子”)、“战国七”(战国策·燕策)的特殊时代,因此将自己的时代命名为“战国”。
它们被称为西周后期的“春秋”,是基于此时诸侯国众多,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
《墨子明贵下》中云:“周至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
[img]550552[/img]
春秋时期,周、燕、宋、齐的国史均名《春秋》,晋、楚的国史似乎也是《春秋》(《晋语七》中说“羊舌股习于春秋”,《楚语》中的云“教之以春秋”),而鲁的国史名《春秋》则为人所知。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都在编辑自己的国史《春秋》,这意味着诸侯国都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不属于周王室。
因此,各自编造自己的国史,完全符合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诸侯国众多的经济政治形势。
战国人民对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直观而简单的观察,才将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命名为春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说春秋时期是以鲁国国史《春秋》命名的。
这是值得商榷的。
鲁史的《春秋》被提升到了经典的地位,这是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作为官学之后的事情。战国人不能只把鲁史的《春秋》当成经典。鲁国在春秋时期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其地位日益下降。与晋、楚、齐、秦等国相比,它微不足道。
墨子曾经说过“我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的史书都叫春秋,不仅仅是鲁国的国史。 》。
但后来诸国的《春秋》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于世。
那为什么编年史叫“春秋”呢?
古往今来,有很多说法。
比如有的把《春秋》当成“刑赏之书”,古代有“赏春夏,刑秋冬”,故名《春秋》。
有人说“春为阳,万物以生;秋阴,万物以成,故名春秋”。
有人认为“春是生物之始,秋是成物之终”。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记者,以事为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记远近,不同。因此,历史的记忆必须以年为首。如果一年有四个时间,他会错误地认为自己记得的名字。”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本历史书的特点是编年记事,而古人常常“错举”春秋耳机,以此为其余,即节取“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代表一年,然后“春秋”就成了编年史书的代名。
[img]550553[/img]
相比之下,杜预的说法更接近现实,更令人信服
但杜预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早的古代是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只有春秋两季。
这意味着“春秋”二字并不一定是截取“春夏秋冬”,它本身就足以标志着一年的完整。
这大概就是东周分两段“春秋”的由来。
[春秋]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叫做[春秋]?